夫 之
時下什么最熱?
依筆者愚見,除了股市就數國學了。股市有多熱,只需瞥一眼K線圖就一目了然。可這“國學熱”,熱到什么程度,還真沒有一個能夠準確表述的標準。好在6月份武漢大學文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開設“乾元國學講堂”,每月利用周末集中授課2天,共180個學時,學制一年,學費、資料費共計2.8萬元。這可給學國學創造了一個價格標準,即每人每天1000多元,用這一價格與當今社會上所辦的各種“班”的收費標準相比毫無疑問是最貴的,稱其為“天價”國學班,名副其實。如此看來,這國學的熱度較之股市竟毫不遜色。
何謂國學?迄今為止尚無一個準確的定義。國學大師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這便將國學的經世致用性和寬泛性全都概括了進去。這一定義理應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簡而言之,國學講的是中國人的歷史、文化和學術。國學的內容包括哲學(包括宗教)、史學、文學(包括藝術)、政治經濟學(包括軍事)、科學技術學(包括天文、算學、地理、醫學、農學、工藝等)。
然而,由于受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的“歷史無用論”的影響,“國學熱”的興起,似乎并沒有能夠帶來史學熱。這種情況是極不正常的。有學者分析,當今社會上興起的所謂“國學熱”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經典熱”,即中國文化名著熱。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數千年的社會進程中,國人創造了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經典便是其中的精華。在現代國學教育中只講經典不講歷史是不可想像的,“經典熱”而史學不熱同樣是難以想像的。經典與歷史密不可分,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在歷史的長河中經典燦若繁星,把歷史裝扮得絢麗多姿,美不勝收,而歷史則將一部部經典珍珠般地鑲嵌在時空隧道的穹隆頂上,供人們瞻仰膜拜。
早在2000多年前,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以及其他許多也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學說流派,形成了有名的“諸子百家”。今天我們所學的許多經典都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并且無不烙著歷史的印記。比如《論語》,是在孔子死后由其弟子和再傳弟子在不同時期撰輯而成,其內容不僅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也包括了他們不少社會實踐活動,書中既記言又載行,尤其是孔子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長達14年之久。這些活動,全都被收入書中。再如《史記》,雖說是一部傳記文學名著,但卻是忠實于歷史事實的記載,本身就是一部歷史之大全。
歷史記錄著人類發展的規律,學習經典處處離不開歷史。有學者說“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建立在這個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的”。這話很有道理。經典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而歷史則是經典的載體。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學經典必須先學好歷史。也不知道如今到處興起的國學班究竟開不開歷史課?就拿前邊提到的“天價”國學班來說,主要講授《莊子》、《周易》、《道德經》等,卻不知是否有春秋戰國史、秦史、漢史這幾門課程。要知道這幾種經典,大多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在那個年代里,社會動蕩,諸侯并起,各諸侯國都想通過禮賢下士,招納賢良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當時的知識分子則紛紛研究治國安邦之策,于是便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歷史在這里向我們展示出中華文明最為輝煌燦爛的發展進程,在這期間所形成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有鑒于此,我以為現代國學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割斷歷史,一定要緊密結合歷史的發展,選取每一個歷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規范地而不是隨意地,準確地而不是嘩眾取寵地,完整地而不是斷章取義地,連貫地而不是斷斷續續地,把國學的精粹、國學的精神、國學的要旨原原本本,真實無誤地傳授給社會大眾。
國學集中地體現在經史子集中,學習國學,傳承國學,發展國學,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刻歷史背景和文化多元化的現代國際背景。而史學則能夠為人們了解現實和預測未來提供必要的歷史知識,使人們認清人類歷史和各種事物的發展變化。學史可以益人心智,智慧人生,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縱覽宇內云卷云舒,盡閱世間悲歡離合。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國學熱史學亦應熱,現在所缺的只是類似央視“百家講壇”那樣的一個杠桿。
我們期待著“歷史無用論”的終結和史學熱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