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旭
調查發現,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自我照料,他們或者眷戀長期居住的環境和鄰居,或者擔心被議論子女不孝,因此并不愿意到機構去養老。
明年就將跨入百歲高齡的王娟老太3個月前搬出了生活了多年的敬老院,年齡大了,身體差了,本應進入護理院,但孝順的女兒為了方便照顧還是把老人接回了家。老人雖然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但精神很好,思路清晰,白天獨自在家難免寂寞。于是家人向所在的長寧區江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出助老服務申請。經過中心主任、評估師王靜的評估,老人獲得了上海市規定的每月400元最高額度助老服務補貼,每天由經市勞動局專業培訓上崗、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助老員為老人提供每天2小時的讀報、聊天服務。
發生在王老太身上的這個故事正是上海市大力推行的居家養老的一個縮影。

老有所養
在全市大力推行助老服務的背景下,2004年9月,江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掛牌成立,在這個人口老齡化程度遠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達到27%的江蘇路街道辦事處轄區內,這塊牌子所蘊含的意義非比尋常。
朱巧云,一個平凡的中年婦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一名普通的助老員,而接受她服務的老人們卻從她身上感受到了特殊的東西。
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經常收到老人或者家屬的感謝信,其中有一封是朱巧云服務對象的家屬寫來的。老人癱瘓在床很多年,兒女工作繁忙,想通過為老人找家政服務人員解決照顧老人的難題。但先后來過的8名家政人員最終都沒有留下,這個工作太苦太臟也太累了。這時,收到老人家屬申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把朱巧云派到了老人身邊。當朱巧云第一次看到老人的時候,眼前的情景使她驚呆了,癱瘓在床的老人幾乎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無論是吃飯還是上廁所,都需要別人的幫助,老人身上散發出一股難聞的味道。接受過助老專業訓練的朱巧云很快從震驚中平靜下來,慢慢走到老婆婆的面前,輕輕地握住她的手,伏在耳邊說:“老阿婆,不要急啊,有我在呢……”看著老婆婆沖她點點頭,朱巧云笑了。朱巧云一番忙碌后,老人的房間頓時變得干凈整齊了,原本略帶臭味的房間也一下子變得空氣清新了。老人長期沒怎么梳理的頭發變得干凈整齊,精神突然變了一個樣。由于長時間癱瘓,老人的身上早已長瘡,朱巧云心疼地給老人慢慢擦洗翻身、按摩……
服務結束,當朱巧云準備離開時,老婆婆伸出手拉住了她,朱巧云對老人說:“老阿婆,你放心,明天我還來的。”老人這才松開了手,一直注視著朱巧云離開。在她的服務下,老人身上的褥瘡逐漸愈合,大小便雖然不能自控,但是在朱巧云每天的清洗下,老婆婆身上未有一絲異味。就這樣,朱巧云陪伴著老人走過了最后的歲月。
朱巧云長期以來還同時服務另外4個老人,他們都是90多歲的高齡,談起朱巧云,老人們都會豎起大拇指:“這個孩子好啊,不怕苦不怕臟,為我們解決了不少困難……”朱巧云更關注老人們的精神健康,往往在一般的家務服務之后,朱巧云都會主動和老人們聊天,當老人們唉聲嘆氣的時候,她總會將自己的樂觀與快樂傳遞給老人們,老人們都說:“小朱就像我自己的女兒一樣,可親著呢!”
居家養老中的“家”已不是一個局限的單體家庭,這個“家”已經擴大到整個社區。
在江蘇路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工作的相關政策、服務等咨詢,受理居家養老服務補貼申請,承擔服務需求評估、服務補貼初審、服務人員招聘、發放服務券、安排助老員上門服務……根據老人服務需求的變化,逐漸擺脫了以家政助潔服務為主的單一服務格局,向助急、送餐、理發、陪聊、陪護等多方面延展。
居家養老
早在1979年,上海比全國提前2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統計表明,上海市老齡化程度再次提速,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60歲及以上的老人。截至2006年底,上海戶籍總人口1368.08萬人,比上年增加7.82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75.62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0.1%,比上年增加9.25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7.58萬人,占15.2%,增加3.91萬人;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46.78萬人,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比上年增加3.01萬人;100歲及以上老人680位,增加80位。“純老家庭”人數達78.72萬人,其中單身獨居老人17.24萬人。
如何面對這樣一支龐大的老年群體?
“最早也試圖借鑒歐美國家模式,推行機構養老。”上海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處長章淑萍介紹說,一大批敬老院競相建起,但調查發現,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自我照料,他們或者眷戀長期居住的環境和鄰居,或者擔心被議論子女不孝,因此并不愿意到機構去養老。
為此,上海要求各區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對獨居老人進行結對關愛,提供“5+X”的服務,“5”是廣泛告知、經常問候、熱線咨詢、安全檢查、應急求助;“X”是按老年人需要提供各類養老服務。浦東新區、楊浦區、靜安區、閘北區等區還專門設立獨居老人關愛員隊伍,每天對列入重點的獨居老人給予照顧。
各個區縣建立起“居家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居家養老服務券”同時推出。這種服務券分有“輕度”、“中度”、“重度”等服務評估等級。為此,上海花一年半時間,于2005年制定了一份詳細的“養老服務需要評估標準”。
為解決反映普遍的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許多區縣積極探索,推出多形式的助餐服務。截至2007年9月底,已有13個區縣69個街鎮依托養老機構、學校、日托、居委會、老年活動室、單位食堂、送餐公司、小飯店等社區資源,建成了118個助餐點。通過個人出一點、助餐點讓一點,政府補一點的辦法,為近6000名老人提供了送餐上門或社區助餐點集中用餐的服務。
截至9月底,234家社區助老服務中心的2.6萬多名居家養老服務員,為12.7萬名老年人提供了各類服務。
根據規劃,“十一五”期間上海將逐步形成“9073”的養老格局——將有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對于生活自理有困難、經濟收入較低的老年人,以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為載體,通過上門、日托等服務形式,為這部分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內容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至2010年,上海居家養老服務人數將擴大到25萬人,約占屆時全市戶籍老年人口的7%。同時,機構養老床位增至10萬張。
養老社會化
“上海全面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95%的街道開展了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已初步形成養老社會化體系。”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周海旺副研究員告訴記者,與之相配套,上海還在逐步加強養老服務人員的專業化建設,并出臺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開展社工教育和社工資格認證,今年開始助理社工師、社工師考試,努力實現社工正規化建設。
上海市養老事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是走社會化的道路。綜觀上海幾十年來養老事業發展的軌跡,尤其是1998年以前的發展軌跡,給人們一個較深刻的印象,就是上海老年福利事業幾乎完全被政府包攬。從一個側面看,說明政府對老年福利事業的重視,但從另一個側面看,老年福利事業完全由政府包辦,勢必因受人力、物力、財力的制約而影響老年福利事業的發展步伐,同時也不利于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發展老年福利事業的積極性。老年福利事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也證明了這一點。在80年代末期,上海僅有養老床位3000多張,至1997年,由于沒有社會力量參與,僅發展養老床位1.3萬多張,平均每年增加床位僅1600多張,而在1998年《上海市養老機構管理辦法》出臺后,由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至2001年底,養老床位已經達到31163張,平均每年增加近3800張,增長速度比原來快1.3倍多。截至目前,養老床位已增至6萬張。
但周海旺坦言,上海的養老社會化還存在諸多難題。現行運作機制不能適應社會化發展的方向,政府投入效益不高,公平性較為欠缺。在全國范圍,上海的經濟實力較強,但在老年事業建設上的投入仍顯不足。例如,政府財力投入速度沒有趕上老年化發展速度,也沒有與物價浮動相掛鉤,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中心城區50%以上的福利院需通過收費維持生存。投入與需求差距較大,反映政府投入機制尚待完善,缺乏穩定的財力支撐。同時,社會投入積極性不高,社會整體慈善意識薄弱。
推進養老社會化,這項工作已經隨著1998年《上海市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的出臺而實施,但力度尚嫌不夠,其主要問題與資金來源不足有關。推進養老社會化,其中包括投入資金的多元化。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資金是一個方面,但最主要的是政府應該拿出相應的資金投入到養老事業中去。當然,并非是政府直接投資興辦和運作養老機構,而是政府用這部分資金作為補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更多的養老機構;對入住養老機構在經濟上有一定困難的老人實施補貼,既使這部分老人住得起養老機構,也使興辦起來的養老機構能夠維持正常運轉。“在這方面,政府應當轉變職能,推行行業治理,由主辦到主導,加快民辦養老機構的培育,使其成為主力。”周海旺說。
90%的老人居家養老,在社會化的大背景下,這個“家”的能量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家庭所能發揮的作用。
周海旺分析,社會進步與多樣化發展使得老人的需求不斷增加,目前上海助老服務人員尚不能滿足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因為,這種需求已經不僅僅是送餐、洗衣服、上門維修等等,還有家庭理財、法律咨詢等服務。而全市6000名助老服務人員普遍存在年齡較大,缺乏專業技能等情況,35歲以下的只占9%,大專以上的只占2%,有10年以上助老工作經歷的占4%。而他們面對的需要不同程度護理的老人,預計2010年會達到34萬人,2020年將達到45萬人,2030年可超過5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