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將有力地規范會計工作秩序和會計行為,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量,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業操縱利潤的行為。
引 言
作為我國會計改革最重要的部分,新準則一經問世,就受到了理論界、實務界各方的廣泛關注。此次一共出臺39項會計準則,如此大規模的準則變動,勢必會對企業會計活動產生深遠的影響。利潤永遠是企業的生命線,所以新準則對利潤的影響將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財政部此次發布的會計準則體系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新準則充分考慮了中國特殊的經濟環境和會計環境,修訂了若干業務核算準則。其中重要的內容是:較多地壓縮了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選擇項目、限定了企業利潤調節的空間范圍,規范和控制企業對利潤的人為操縱,核實經營業績,提高盈利質量。新準則的施行將對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行為產生哪些影響,利潤操縱的空間將會擴大還是減小,哪些會計項目將會成為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工具,筆者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筆者認為,與原企業會計準則相比,新準則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行為產生較大影響。
一、存貨計價后進先出法取消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存貨發出計價,取消“后進先出法”,一律采用“先進先出法”。存貨先出計價方法的選擇對當期利潤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存貨的價格波動上,當存貨價格處于上漲時期,采用后進先出法,是將最高價格的材料入賬,使當期成本費用上升,減少當期利潤;若采用先進先出法,是將最低價格的材料入賬,使當期成本費用下降,增加當期利潤。若存貨價格處于下降時期,則正好相反,即采用后進先出法會減少成本,增加利潤;采用先進先出法則增加成本,減少利潤。這一核算方法的變動,將使企業利用變更存貨計價方法來調節當期利潤水平的慣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業的當期存貨消耗費用反映的都是實際的歷史成本,而沒有人為調節因素,便于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分析和比較,提高了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從理論上講,企業從后進先出法轉向其他方法,如先進先出法時,會造成企業毛利的波動,并且,如果是在一個通貨膨脹的市場環境下,使用后進先出法還可以降低稅收。考慮到中國經濟環境中確實存在的通貨膨脹因素,后進先出法的取消,對先前采用此法的上市公司利潤有正向作用,但這種正向作用的大小則會受到中國通貨膨脹程度的影響。
二、資產減值損失確認后不得轉回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本準則第17條明確規定:“資產減值損失已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內不得轉回。”這意味著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不得轉回,只允許在資產處置時再進行會計處理。而此前的會計準則,允許資產減值準備轉回,為上市公司提供了操縱利潤的空間。運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沖回操縱企業利潤,是我國一些上市公司經常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新會計準則頒布后,值得引起關注的是,這些利用大幅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進行利潤調節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將減值準備統統轉回,否則2007年執行新會計準則后,這些“隱藏利潤”將永遠費用化了,所以這些公司2006年的利潤將產生較大的波動。新準則資產減值具體規定的出臺,從長期的角度看,一些上市公司企圖通過沖回已經計提的減值準備來操縱利潤的計劃就落空了,這樣可以有效地遏制人為操縱利潤的行為發生。但從短期的角度看,既然該準則是在2007年起開始施行,那么很多已經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并打算在未來年份將其沖回來提高利潤的上市公司,很可能會趕在新準則實施之前,即在2006年度沖回計劃計提的減值準備,從而大幅度提升利潤。所以,第8號準則對于上市公司利潤的影響應該從長短期兩個角度來分析:對于想通過資產減值來操縱利潤的上市公司而言,短期利好,長期利空。
三、債務重組會計處理方法變更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在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中,對現行的債務重組會計處理方法作出了調整,把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對于實物抵債業務,引進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對作為債務人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債務重組準則意味著,一旦債權人讓步,上市公司獲得的利益將直接計入當期收益,進入利潤表。這條準則對于部分無力清償債務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債務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勢必會大幅增加利潤,從而提高每股收益。與此規定相類似,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當債務轉為資本時,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修改其他債務條件的,債務人應當將修改其他債務條件后債務的公允價值作為重組后債務的入賬價值。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重組后債務的入賬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可見,執行新債務重組準則后,不再將債務重組利得計入資本公積,而是計入當期損益,這將使企業利潤增加。
四、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如下兩個條件,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一是交換具有商業實質;二是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如果上述兩個條件不能同時滿足,則仍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換入成本,不確定損益。若交易雙方存在關聯關系,可能導致發生的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運用公允價值來計量,由此產生的結果是這一交換將產生利潤。而此前采用的賬面價值計算法,基本不產生利潤。這對于投資性地產上市公司是一個機會,由于每年重估地產價值,并以市值反映其賬面價值,將直接大幅提高每股凈資產,降低市凈率。另外,由于折舊消失,相應會提高公司利潤,有效提升公司股票的估值水平,如新世界、杭州解百、誠成文化等上市公司。
五、合并報表的規定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新的會計準則對合并報表的編制要求以賬面價值作為會計處理的基礎,放棄使用公允價值,以避免利潤操縱。目前我國企業的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對價在形式上是按雙方確認的公允價值確認,而實質上并非是真正的“公允價值”。盡管公允價值要經過中介機構評估確認,但中介機構很容易被上市公司買通或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而失去公正立場,上市公司通過合并重組一夜暴富,從而甩掉虧損帽子的事例屢見不鮮。
新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合并對價應按資產賬面價值進行會計處理,上市公司不能再通過合并重組的方式獲得收益,這也是從我國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出發,謹慎地使用公允價值,規避利潤操縱行為的正確選擇。另外,新準則對合并報表范圍的確定更關注實質性控制,母公司對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納入合并范圍,而不一定考慮股權比例。所有者權益為負數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續經營的,也應納入合并范圍。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在子公司發生嚴重虧損時不合并子公司的合并報表,從而隱藏子公司的虧損,這在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將被禁止。因而上述規定將會使上市公司利用合并報表手段操縱利潤更加困難。
六、股票計價方法變化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根據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的規定,上市公司在投資股票等交易性證券時,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這樣一來,上市公司短期投資的收益狀況將會更加真實地反映在財務報告中,因為短期投資的計價標準完全取決于市場狀況。另外,新準則按公允價值入賬,賬面盈利就能直接計入當期收益。但對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會計準則一般不把它認定為交易性金融資產,而是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對于該類資產的計量,新會計準則規定,取得時按照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對于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所有者權益。該準則施行之后,受市場波動的影響,上市公司的短期投資收益會隨市場的波動而同向變動,隨之而來的就是利潤的大幅波動。
通過對以上部分準則的分析可以看到,這次會計準則的改革對于上市公司利潤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空間將大大縮小,過去充斥在一些上市公司的大量水分將被擠干。總之,從理論角度看,這次改革無疑非常成功,但是具體效果還有待實踐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