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2007年4月17日報道,某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全縣貧困面10%,個別鄉鎮的貧困面更是達到70%以上。這個縣部分公路兩邊,最近新豎起9處鮮亮整潔的高墻,令初來乍到者很感驚奇。此墻做何用途?當地政府稱,這是綠化美化農村環境的“文化墻”,而當地農民則毫不客氣地稱之為“遮羞墻”!在這則新聞中,尤其可笑的是,這種“遮羞墻”居然與新農村建設掛起鉤來。該縣扶貧辦副主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由于當地村民的房子比較破舊,因此用墻來擋一擋,這是“新農村建設”中探索出來的做法。
在新農村建設中,像該縣這樣搞形式主義,甚至用強迫農民“致富”的現象絕非個案。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西坑村號召農民建起了40多幢小別墅,成為當地政府大力宣傳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卻因此欠下130多萬元貸款,成為村民沉重的負擔;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技示范區內建了5個別墅小區,農民住著貸款修建起的歐式豪華別墅,卻在為一日三餐發愁。由于不能按照規定領到土地被統征后的生活補助費,許多住別墅的農民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開別墅,舉家外出打工。要防范這些搞形式主義、搞政績工程的現象,核心就是必須推進農村基層民主自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是主體,新農村建設說到底就是要提高農民的經濟文化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地方政府必須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意愿,充分調動農民的創業積極性。然而,從這些地方的做法來看,農民根本就沒有成為主體,而是地方政府政績工程犧牲的對象,為了外表的光鮮,農民卻通行不便甚至背負債務。
農民在一些地方沒有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的意愿沒有得到充分尊重,這跟我們這些年在一些地方農村基層民主自治推進的不力有很大關系。119UFXraLxtHXT8NVXYVOWA==998年頒布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就是為“保障農村村民實行自治,由村民群眾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而制定,該法還特別指出:“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然而,從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實踐來看,一些地方政府對于推進農村民主自治消極,或者在村民委員會的選舉中壓制村民自薦的候選人,用行政權力干擾選舉,甚至仍然習慣于用行政命令來干涉村民自治事務。近些年來,農村民主自治在一些地方處于停滯狀態,村委會只能聽命于鄉鎮政府或者無力抵制地方政府干涉自治事務的行政命令,所以,在新農村建設中,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可以違反村民的意愿借助于行政命令長驅直入村民自治事務、可以無視農民為形式主義付出的沉重代價。
在新農村建設中出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從表面上看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績作祟,但其核心在于村民民主自治建設推進不力,“管理民主”沒有作為核心內容,村民與村民的自治組織沒有發揮主體作用。因此,要防范新農村建設中形式主義,要為形式主義糾偏,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村民主自治,只有健全農村民主自治,才能在新農村建設中保證農民的主體地位,才能讓地方政府尊重農民意愿,才能不讓形式主義在新農村建設中泛濫。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