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出現的新興勞動大軍,他們從農村進城務工,主要從事城市里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工種,其中多數在建筑業勞動。由于這一群體在城鄉間流動,在我國原有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政策框架沒有調整的情況下,農民工遇到許多現行體制與政策無法解決的問題與矛盾。農民工問題在我國現階段主要表現為:勞動關系的建立與管理欠規范、工資拖欠和社會保障政策缺失,更進一步的問題則是進城后如何打破戶籍制度、享受“國民待遇”、實現社會公平。自2000年以來,農民工因工傷、疾病與用人單位間的糾紛不斷見諸報端,之后便是大規模的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直至2003年10月溫總理親自為農民工討薪通過媒體報道后,關于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開始在全國上下熱烈討論。五年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從各自不同的工作角度出發,以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為目的,密切關注農民工的生存狀況和權益保障,提出了許多關于農民工問題的議案、建議和提案。他們呼吁政府和社會重視對農民工的制度性歧視問題,為進城就業的農民工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和生活環境。筆者通過分析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五年來涉及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議案與提案[1],并對典型議案、提案和建議的分析和梳理,使公眾了解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對農民工社會保障的關注、期待以及政府解決這個問題的承諾與信心。
在2003至2005年三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關注農民工問題的焦點是如何有效解決欠薪問題和進城務工后合法權益的保障問題。從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由王元成、姜德明、徐景龍、陳舒、王維忠等代表領銜共約2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共同提出制定《進城務工人員權益保護法》的議案,到2004年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上民建中央向大會提交的 《關于加強農民權益維護和保障工作的提案》,再到2005年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有1138位代表提出35件關于修訂《勞動法》的議案、63位代表提出制定欠薪保障法的議案2件、35位代表提出制定農民務工人員權益保障法的議案1件等,這些議(提)案均體現了代表委員們對農民工問題的高度關注。代表委員們指出,當前對農民工存在著普遍而嚴重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勞動保護措施不力,生產條件差,超時工作或加班得不到應有報酬等問題。一些企業為了減少用工成本,對社保工作態度消極甚至有抵觸情緒,通常以員工流動性大、農民工不愿投保等為借口,少報、瞞報用工人數或工資總額,以達到少繳社會保險金的目的。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調查,全國農民工的參保率不足40%,據有關專家估計,實際的數字還要低5~8個百分點。代表委員們建議,應盡快建立進城務工人員權益保障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使進城務工人員能夠享受與城市居民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如養老保險、子女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生活救濟等,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保持城鄉社會穩定。
一、對農民工流動就業中社會保障問題的關注
早在2004年召開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何瓊英等32名代表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制定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法規的議案》。議案指出,農民外出務工就業目前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其中便是全國至今還沒有一部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同年,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提交了《關于完善社會保險制度的建議》,建議外來女工也應參保生育險。她認為,外來女工只能參加大病醫療保險,卻不能參加生育保險,外來女工的權益得不到根本保障。周麗珍等12名代表也提交了《關于為失地農民工建立養老保險基金的建議》等。這些議案、建議表明,全國人大代表已經注意到在農民工欠薪問題之后的社會保障缺失。
如果說,在2003年和2004年代表委員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農民工多種合法權益的維護,那么,到2005年以后,他們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關注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開始逐步深入到具體問題和政策細節。
2005年4~11月,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針對農民工的生存狀況和權益保障的調查表明,在社會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