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是經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政府年度收支計劃,法律早有規定,預算在執行過程如需進行局部調整,必須經本級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后方可變更執行。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地方往往要下一財政年度人大會議召開前才提請人大常委會審查預算調整方案,此時預算調整方案中的有關事項早已落實,事實上使人大常委會對預算調整的事前審批變成了事后“追認”。
審查和批準同級財政預算調整方案,是地方人大常委會的重要職權,預算調整中廣泛存在的事后“追認”,是十分不妥的。
其一,違背了法律的規定。我國《預算法》規定,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預算,非經法定程序,不得變更。對于必須進行的預算調整,應當編制預算調整方案。《監督法》進一步明確,預算經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后,在執行過程中需要做部分調整的,各級政府應當將調整方案提請本級人大常委會審查和批準。由此可見,預算調整是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因特殊情況的變化而進行的,依法應當先由權力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審批后,方可執行。這種先予執行再“追認”審查批準的現象,顯然與法律的規定相背離。
其二,有違公共財政的要求。人大常委會對財政預算調整的審查批準,其實質在于代表全體人民通過規范和約束政府的財政收支,確保財政資金按照選民的意愿投入到相關的領域,促成政府為人民提供更為有效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財政性資金均來源于納稅人及其他義務人的依法繳納,其投入使用的方向應當由作為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審議決定。公共財政要求公開透明、公正公平,預算調整先執行后審批,其中難免沒有“暗箱操作”,難以保證資金能夠按照人民的意愿和需要進行投入,納稅人和全體人民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切實保障。
其三,削弱了人大的權威和地位。審查和批準本級財政預算變更,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各級人大常委會的重要職責,是嚴肅的法律程序。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作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權力機關,應當切實負責,認真履職,對人民負責。如果隨意變更預算,或未經批準擅自變更執行預算,先斬后奏,造成既成事實后,才進行“追認”審批,不僅影響到法定職權的行使,更會給人一種搞形式、走過場之嫌,長此以往,必定會失去人民的信任,影響人大的形象和權威,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也是十分不利的。
當然,預算調整中的“追認”審批現象也有許多客觀原因。如上級財政專項資金的追加和轉移支付。由于我國各級財政預算編制中普遍存在的粗放性和上下級財政預算銜接的不緊密性,以及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專項使用的特點,下級政府如果每收到一筆上級轉移支付資金即按規定提請預算調整,操作上確實存在難度。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地方政府及其領導人的預算觀念不強,自由裁量權太大,即使是本級財政增加的支出,也往往要等到錢花完了、事辦成了,才想到要提請人大常委會履行法律手續。
人大常委會審查和批準預算調整,是促進政府依法理財、合理用財,保障和促進宏觀經濟平衡,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要改變預算調整審批存在的“追認”現象,一方面各級政府在編制預算時要更加科學合理,增強預算的預見性和操作性;另一方面,則要不斷增強民主意識和法治意識,自覺按照法律的要求調整和執行財政預算。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各級人大常委會要切實履行好決定重大事項和監督政府工作的職權,敢于和善于對違背法律規定的行為說“不”,如此,才能真正樹立權威,保證預算調整的嚴肅性。
(作者單位:湖南省漣源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