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南商報》報道:2006年12月鄭州市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鄭州市預防職務犯罪條例》明確規定,“新聞單位應當依法對國家工作人員履行職務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這項規定,在地方性法規中,尚屬首次。
鄭州市這一規定中滲透的法律精神,蘊含的導向作用,有著相當重要的示范價值。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告訴我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目前,在日常工作中,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勢,必須迅速而有效地執行大量的行政行為。行政行為是人作出的而不是神作出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行政行為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除了主觀方面的原因,還受制于種種客觀因素的困擾,行政行為有過錯的現象不可避免。這其中,包括個別部門的不作為、亂作為。有問題有過錯就應該及時發現并予以糾正。對此,既需要自律來糾偏,也需要他律來糾偏——把人大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有機結合起來,多管齊下,才能促使行政行為在正確履行職能的軌道上運行。認真對待新聞單位的監督,準確及時把握和分析社會輿情,就能及時發現問題的癥結,以便制定對策予以防范,及時把問題和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媒體多“挑挑刺”,能使公職人員時刻清醒頭腦,不斷強化奉獻意識、政治意識、群眾意識、憂患意識。這樣,各項工作就會少出偏差,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實踐證明,公職人員越是主動歡迎他人監督,越是自覺接受監督,就越能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行得端、走得正、站得穩。現實生活中,少數公職人員有的目空一切,把輿論監督看做是形式,是擺設,不當一回事;有的認為輿論監督就是挑刺找茬,與自己過不去,怕丟面子,諱疾忌醫,甚至向媒體發難,與新聞監督“對著干”。其結果是,問題得不到解決,長期積累,又犯同樣的錯誤。巨貪李真臨刑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早兩年有人監督我,我犯的罪不會這么嚴重,如果再過兩年以后抓我,我的罪肯定比現在重得多。”昔日,山東泰安原市委書記胡建學也講過這樣一句話:“官當到了我這一級,就無人監督了。”“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前車之鑒不遠。這方面的教訓極其深刻。
規范公務行為,遏制腐敗現象,需要從源頭上反腐,從治本上入手,規范制度建設,加強監督機制,完善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這次,鄭州市立法賦予新聞單位對國家工作人員履行職務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的權利,有利于公務行為的廉潔高效。事實上,新聞監督是一種約束,更是一種關心和愛護。我們的公職人員都應當歡迎新聞單位的輿論監督,聞過則喜,虛心接受,積極改正。當然,有的報道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對此,最好的態度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監督氛圍,有利于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提高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增強黨和政府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我們的事業就會從勝利走向勝利。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