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于2007年3月16日頒布,并將于2008年1月1日起生效,此舉結束了我國內、外資企業所得稅長期“分制”的局面,成為中國經濟發展與稅法進步的標志。不過,按照立法慣例,作為法律層面的《企業所得稅法》只對重要的原則性問題做出了規定,而具體技術措施尚需通過其實施細則來闡明和解釋。可見,旨在為“兩稅并軌”確立操作性規程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從陽春三月到金秋時節,在各界人士的期盼與呼喚中姍姍來遲,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據悉,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正在緊鑼密鼓地反復斟酌,盡管不能期待她計出萬全,但也有理由希望她能夠關注時代背景下的五大關系,注意內在的邏輯關系與配套措施,使之承載起稅收制度的綜合工具作用。
“兩稅并軌”,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外資稅收問題,所以,關注稅法與對外經貿合作的協調,自然是頭等大事。盡管基于對外資的五年過渡期及中國市場的魅力,“兩稅并軌”總體上對利用外資的影響是有限的,但是,必須注意其可能會帶來某些間接影響:其一,應關注跨國公司約束弱化的轉移效應。許多外資企業基于政策環境變化,會采取花樣翻新的“避稅”措施。如果不能真正強化稅收征管,新稅法也并不能使外資的獲利回歸到一個合理的水bf95ecc9aa5debd68f3904bf8ece3724平,而且,在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資為政績目標的助推下,就可能會產生犧牲勞工權益、掠奪生態環境等現象,從而淡化稅法改革的效果。其二,應關注對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影響。雖然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已成為適應經濟全球化挑戰的必然選擇,但是,他國會不會通過報復性壁壘向“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施壓,對此我們不能袖手旁觀,稅法也不能獨善其身,而應該注重與他國的協調,積極主動地應對這種情況。
稅收有調節器的效能。要求制定稅法細則時,務必注重稅法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邏輯關系。新稅法體現了“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的思路。需要注意的是,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最終還是要依賴微觀的企業主體的表現。因此,稅法必須真正落實對企業的優惠鼓勵政策,重點調動企業進行自主研發與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并嘗試配合運用加速折舊、投資抵免、延遲支付、稅收信貸、技術開發基金等手段,對那些致力于創新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再往深里看,國內企業承受著名目繁多的收費,政府應從根本上改良收入機制,僅靠降低名義稅率并不能構建一個好的稅收環境。
基于財稅體制的關聯性,必須厘清稅法與財政體制改革的關系。在推進所得稅改革的同時,也要兼顧深化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政關系。無論從引進外資,還是在享受稅收優惠方面,實施新稅法將會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地方政府既得利益受到損失,衍生出改革進程中如何面對道德風險的問題。對此,既需要強化稅收執法與征管制度,也需要適度地籌劃相關利益補償和協調機制。
必須留意稅法與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失衡的關系。“兩稅并軌”總體上屬于減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企業利潤,進而又可能刺激企業的投資和擴張沖動。這在當前“流動性過剩”、通脹壓力明顯的背景下,就不應忽視稅改對經濟過熱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和對現有經濟金融失衡態勢的影響。只有對此類問題未雨綢繆,才能使“兩稅并軌”的改革成本最小化。
從“雞”與“蛋”的關系出發,還必須關注稅法與會計準則的銜接關系。絕對的稅法與會計準則“分道揚鑣”是不行的。新的會計準則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其中,公允價值模式、資產減值政策等都導致了會計利潤與現行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將會進一步擴大。稅法如何處理與會計準則的差異?是依靠會計準則,還是完全獨立一體,或者是走出一條中間之道,其路徑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如何盡可能降低“稅會”差異所導致的社會成本,自然需要相當的睿智。
實施稅法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五行并下則是興利除弊的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