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資產的流失主要有體制流失和交易流失,但當前更應關注重復建設、超前購置、無形資產缺乏管理等另類流失。應從加強立法,完善監督機制,培養專業人才等方面強化管理,以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日益突顯。其原因紛繁復雜,形式多種多樣。國有資產流失速度之快、流失途徑之多、流失量之大, 已經成了困擾改革和發展的日益嚴重的問題。因此,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加快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 強化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已經成為經濟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國有資產的定義
國有資產是指國家以財政撥款、接受饋贈、憑借國家權力取得或者依據法律認定的,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和。在我國,國有資產被劃分為企業經營性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自然資源性國有資產三大類。
所謂國有資產流失是指國有資產的占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出于主觀故意或過失,違反法律、法規及國家相關規定,在國有資產未得到補償或補償不足的情況下,被非國有性質的產權主體占有或控制的行為。
二、國有資產流失的渠道
(一)體制性流失
所謂體制性流失,即因國企治理結構不健全、管理混亂、經營虧損、監督不力、腐敗、侵吞、浪費等體制性因素引起的國有資產損失或轉移。主要有:企業經營管理不善、虧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國有企業的過度負債造成國有資產隱性流失;資本外逃引起的國有資產流失;企業管理決策過程中的流失等等。
(二)交易性流失
所謂國有資產交易性流失,指的是在交易過程中由于不評估、低值評估、低價轉讓、暗箱操作、巧取豪奪、腐敗等多種行為所導致的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有:國企負責人和國家工作人員乘企業關、停、并、轉、包、租、合、賣等改革的機會,利用職權進行貪污犯罪等;在產權交易過程中,評估機構惡意低估國有資產價值;假借合資名義,行套錢之實等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
三、警惕另類國有資產流失
上述國有資產的流失渠道,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國有資產流失的主要原因。但在日常的經營過程中,卻常有以下現象是我們在談論國有資產流失時常被忽略的。
(一)重復建設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
比如道路重復建設:新修的道路沒幾年,卻常常又被切成“豆腐塊”,造成交通的擁擠、堵塞,環境的污染;或者馬路上的花壇被拆了修,修了再拆等等。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難道道路的質量不好,新修的就需要挖補,填修嗎?抑或這是“豆腐渣”工程?修建一條道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樣的重復建設,不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嗎?
再比如城市公共設施的重復建設。筆者所在的城市, 不足20平方米大小的人行道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鋼板7-8塊,2塊不同自來水廠的管道,4塊不同電信部門的管道,2塊有線電視的管道。時常這些鋼板被打開,某某公司要進行線路的改造或者維修,造成大大小小的“窟窿”,嚴重威脅行人的安全不說,這些管道的鋪設又是一大筆資金,能否算國有資產的流失呢?
(二)一些單位超前購置導致的國有資產的流失
有的單位、部門為了一味追求“現代化”,與世界接軌,花費大批資金購入一些進口設施裝備,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自身的技術水平滯后,人才的缺乏,無法駕御或對于多功能的先進技術設備不能充分的利用開發,往往造成設備不能有效的利用或者閑置,造成資源上的較大浪費。
(三)設備的提前報廢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一些單位剛剛購置設備才1-2年,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盲目的、無計劃的使成批在用設備下馬。
(四)行為人為所欲為或不作為,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領導盲目拍板,決策缺乏科學性,違章擔保,有相當一些企業管理人員視擔保為兒戲,擅自或盲目為其它企業、公司貸款提供擔保,以致因借款方到期不能償還而承擔連帶責任。
一些停產的國有企業,職工工資、保險等各種欠款越聚越多,貸款利息連年增加,原有的設備、廠房和常年積壓的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越來越不值錢,賬面上記錄著的國有資產數已部分成了“虛擬資產”,很大一部分實際上已經流失掉了。
(五)企業無形資產缺乏有效管理造成流失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專利、商標、商業秘密等無形資產以其特有的競爭和盈利功能,決定著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生產發展。然而,有些企業,對于自身的信譽、知名度、品牌、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長期以來基本處于無人管理狀態,隨意拿出去和別的單位合作,甚至轉讓、出賣,造成了無形資產被無償占用或無償投入,同樣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四、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的幾點建議
(一)明確界定國有資產的分類和管理范圍
對國有資產的分類界定應形成一種共識,它既包括經營性的國有資產,還包括非經營性國有資產、金融性國有資產和資源性國有資產。應在此基礎上明確不同政府部門的管理責任,避免目前只注重經營性的國有資產,而忽視了非經營性、金融性、資源性國有資產的管理,以致出現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混亂、金融性國有資產“三不管”、資源性國有資產無人管理或嚴重低估的現象。
(二)加強法制建設,加快國有資產管理的立法工作
目前,我國對國有資產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據有《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和《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對國有資產流失的相關責任人的處理缺乏法律依據。應加快出臺《國有資產法》以進一步深化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
(三)建立完善監督機制,強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
中國的國有資產屬于全民所有,因而維護國有資產、防止資產流失應當依靠社會公眾而不是僅僅依靠專業隊伍。社會公眾應對國有資產相關組織和個人活動進行民主的干預和監督,特別是注重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通過道德教育和社會公眾監督使其提高自身行為的自律程度,從而降低因濫用權力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道德風險,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確保國家資產的安全性。
(四)培養專業人才
事業發展要有一批專業的技術人才,要想克服以前“技術不專、能力不強”的被動局面,必須加強隊伍的素質教育,使其思想過硬、技術精干,更有效的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
(五)建立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根據現行會計制度的要求, 企業應加大對無形資產的管理力度,加強對開發、購入、使用過程中的無形資產的核算,以防止無形資產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