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多項目在投資中只注重項目可行性分析,忽視不可行性分析,導致盲目立項。有必要把不可行性研究報告列為項目投資計劃書的重要內容,這是規避投資風險的基本保證。
投資的目的,或追求經濟效益,或獲取社會效益,沒有任何一個投資者公開宣稱自己的付出是不需要回報的。而目前確有許多項目是盲目投資、盲目上馬、沒有回報甚至“爛尾”工程。因此,出于自我保護的防范意識,財務管理人員不得不研究項目策劃這一很專業的問題。
一、注重分析項目的可行性,忽視分析其不可行性,導致盲目立項是造成項目沒有生命力的根源
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許多領導干部非常重視招商引資,特別是一般性的投資。同風險較大的證券投資相比,含有高附加值的產業及商業投資都是較成熟的行業。那些認為只要運作得好,三、五年內就會獲得豐厚回報的項目,首長和專家出國轉了一圈就拍板的項目,沒有經過認真論證就倉促上馬了。這些沒有生命力的項目從根源上分析主要是:盲目追求業績,使項目在簽約時就預示了流產的可能性;忽視市場,不重研究,項目即便上馬也暗藏著危機;投資人背景復雜,言而無信,致使項目開工后擱淺。以上都是不考慮項目的不可行性,自下而上層層目的都為使項目上馬,對項目不可行性的分析研究無人重視。
二、預見項目的不可行性,增加風險意識是項目投資的必要前提
究竟有沒有一條科學、安全的途徑,使我們的主觀想象與客觀實際完美結合起來,使投資人的計劃能夠較理想的實現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個項目究竟有無生命力,不是單靠主觀測算就能通過的,應盡可能的提出不利因素,預見風險,并研究出對應的措施,以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主要應考慮如下幾種風險:
(一)重復建設風險
在長期經濟短缺的條件下,盡管投資者的投資意向十分旺盛,但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卻沒有跟上,受地方局部利益的驅動,形成大量的非規模經濟的重復建設,致使投資效益不斷下降。造成這一后果既有主觀原因如長期計劃經濟的約束,使企業習慣于聽命政府的指揮,一旦企業自主權放開很難完全適應,反應在經濟建設投資上就容易形成市場看好的項目大家一哄而起,重復投資的結果只能是回報率下滑;也有客觀原因如信息不暢,缺乏周密的調查研究,待項目上馬了才發現問題。
(二)投資回報風險
目前競爭激烈的市場已使平均資金利潤率有逐年走低的趨勢,投資項目選取度大。企業自主投資的能力和意識受客觀條件的制約,當國外許多企業家對中國市場已作出科學判斷并拿出決策方案時,我們還沒有培養成熟一支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驗的項目策劃隊伍,很多投資者是憑僅有的一點管理經驗測算回報,無法顧及全國乃至全球大市場的變化,在看不清回報有幾許的情況下,盲目投資,導致失敗。
(三)科技支持風險
技術條件的制約,使經營風險加大。就現狀而言,我國的產業化進程在世界上仍處于劣勢,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水平都較低,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若沒有一定的技術能力支撐,在企業自主開發和引進吸收上都無能為力,故在向新經濟過渡、發展之機,企業即使上馬了新的項目也會受到制約。
三、把不可行性研究報告列為計劃書的重要內容,是規避投資風險的基本保證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項目投資也不例外,既然存在風險就要預先設防。必須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以避免一定的風險。
(一)轉變思想觀念,由側重觀察投資項目如何可行轉變為觀察其如何不可行
在這一點上,我們應借鑒國外的經驗。由于中、外司法執行的區別,國外的法律一般執行追懲制,而我們的法律側重規定不得涉足的范圍,雖然執行的是防范制,但基本是根據假設的問題規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由此可見,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在法律規定的這樣一種范圍內思維,有關投資的理念反映在社會生活中就有一定程度的缺陷,帶到工作中則導致狹隘、片面,只報喜不報憂,做的可行性報告程式化。如果每個決策都能按照黨內“三講”時所要求的“只能講問題不能講成績”的原則去自我剖析,定會減少很多不可行項目的上馬。
(二)建議有財務管理人員介入項目策劃工作
過去在此問題上財務部門基本處于后期控制地位,當風險出現時這種控制已無意義,故應盡快改為財務事前預測,讓財務人員參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鑒于財務部門的工作性質,財務管理人員習慣于逆向思維,從資金管理的安全性出發,運用動態和靜態兩種分析方法,對項目是否可行會得出更客觀更精確的結論,若結論科學合理,為加大力度建議實行“財務一票否決制”。
(三)為適應加入“WTO”的需要,項目策劃者應運用信息手段,在項目背景調查中廣泛征集國內外市場信息,以此完善投資決策的意識和行為規則。項目投資者應具有著眼于全球性經濟大市場的目光,計劃書中若無此內容即可視為不可行。
(四)在項目計劃書中必須列舉其不可行性,并提出對應措施
各級決策部門的工作側重點在于宏觀調控,而對微觀經濟總是有賴于項目申報人的提示。一份片面的項目計劃書很容易導致決策人失誤,因此,計劃書應遵循科學性、完整性、政策性和嚴肅性的原則,通過對其不可行性的分析,使微觀投資主體的行為符合宏觀經濟政策的要求,以便于審批部門權衡利弊確定是否給予立項。
(五)建議以法規的形式作出規定,從法律上監督和保證項目不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地位
各級主管部門若能做到,發現計劃書中缺此內容立即退回、重新申報;而沒有此內容給予立項并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的追究其法律責任,將會從根本上杜絕不可行項目的實施。
綜上所述,研究項目的不可行性,其最終目的是希望投資者良好的初衷得以實現,給投資者以信心,把握好投資運動的規律性,把握決策投資需求,指引資金投向。把組織投資實施及資金籌集、使用和回收等有機結合起來,講求和提高投資經濟效益,同時也降低了建筑業與之合作的風險。近年來,國家越來越強調產權結構的調整,國有企業的所有制成分將會逐步發生變化,相當多的一些企業會出現“國退民進”的局面,這自然會給各種身份的投資者帶來一定的機遇,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相當嚴峻的問題:一個有信心的投資商,如何利用國內、國際逐步變化的經濟形勢,利用較低的融資成本去發掘優秀的、可行的項目,使其投資發展計劃既可行,回報又可觀,這是每個投資者應當關注并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