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剩余收益估價法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克服了傳統估值模型不考慮資產賬面價值對權益影響的缺陷,提高了估價的準確性,但該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我國實際運用時要考慮流通股這一變量并添加規模變量。
在資本市場上,無論是資金投入還是退出,都需要對被投資企業進行價值評估。企業價值評估是一項綜合性的資產評估,是對企業整體經濟價值進行判斷、估計的過程,主要服從或服務于企業的產權轉讓或產權交易。企業價值評估是收購兼并中技術性最強的環節,也是購并雙方談判交易的基礎。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現代企業制度的推行,企業兼并、收購、股權重組、資產重組、合并、分設、股票發行、聯營等經濟交易行為的出現和增多,企業價值評估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因此,找到一條合適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非常重要。近十年來,剩余收益估價理論成為美國財務學界最為流行的研究主題,并在實踐中廣泛應用。
一、剩余收益估價法簡介
美國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撰文指出:作為一種度量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指標,剩余收益反映了管理價值的所有方面。
1938年Preinreich提出了剩余收益定價模型RIV。當時這個模型是直接基于股利定價模型而建立的,由于沒有明確的優于DDM模型的理論基礎,證券市場也沒有發展到能提供足夠穩定的數據對其正確性進行檢驗的程度,因此該模型并沒有為當時的會計界所普遍接受。直到20世紀90年代,在深入研究凈盈余理論CSR(Clean Surplus Relation)的背景下,經由Ohlson (1995)和Feltham and Ohlson(1995)等一系列分析性研究的逐漸發展,才真正確立了剩余收益估價模型的地位。Lundholm認為“Ohlson(1995)和Feltham and Ohlson(1995)是財務會計的里程碑”,足見其在財務會計及企業價值估價中的地位。
所謂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