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一些地市在執行國庫集中支付中對預算單位財務監督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和問題,應當有針對性地采取切合實際的措施,加強財務監督,以推動財政工作更好地服務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以健全的財政支付信息系統和銀行間實時清算系統為依托,在預算單位動用財政性資金購買商品、勞務和支付款項時,由其提出申請,經國庫集中支付機構審核后,將資金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支付給收款人。
目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還在不斷完善之中,納入國庫集中支付的資金也僅僅是財政撥款部分;在運行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但是,必須看到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國財政管理制度的又一項重大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實行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后,國庫集中支付執行機構及財政核算中心的工作職責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如何對預算單位進行財務監督,全面推進此項工作的順利實施,是我們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只有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完善財政國庫管理,推動財政工作服務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國庫集中支付財務監督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庫支付中心的監督職能尚未發揮到位
國庫支付中心對超標準的開支及不符合《現金管理條例》的提現缺乏必要的監督。國庫集中支付更側重于把監督寓于服務之中,不但要服務,而且還要監督,應該為財政資金的安全運行和部門預算的有效執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否則,起不到改革應有的作用。一些單位的差旅費、會議費、招待費超標,有的單位把授權額度甚至全部提現,這加大了現金違規的可能性。
(二)國庫集中支付中直接支付量占總支付量的比重偏低
根據財政部《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財[2001]24號)規定財政資金有直接支付和授權支付兩種支付方式。其中直接支付的范圍包括工資支出、購買支出以及中央對地方的專項轉移支付,撥付企業型項目或大型設備采購的資金等,以及各類轉移性支出,都要直接支付到供應商或用款單位。從實際看,對工資支出、政府采購支出基本實現了直接支付,但一些自主進行的采購活動和部分工程項目支出仍作為授權支付處理,部分工程項目支出未納入直接支付范圍。預算執行的約束力不強等因素使得直接支付的比率偏低,影響財政監督職能的充分發揮。
(三)“小金庫”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