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定位、定價、定性三個方面對人力資本展開深入分析,探索人力資本產權激勵實現的有效途徑。
序言
我們的祖先流傳下來一句話:“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在這里,錢和力,成了辦事不可缺少的要素。
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錢,是貨幣資本;力,是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就是把人力資源作為投資對象,通過教育,提高勞動力質量,從而促進科技革命和經濟增長。
人力資本理論是古往今來經濟學的核心問題。
一、定位(Position)
古典經濟學家和馬克思都認為增值是資本的本性。也就是說,資本的存在要求其不斷處于增值狀態。馬克思說,資本的“活動只在于此,它只有不斷增值自己,才能保持自己成為不同于使用價值的自身的交換價值”,它對自己表現為什么樣的使用價值并不感興趣,感興趣的則是資本增值。資本的增值性觀點為后來的經濟學家所認同。麥克魯德說:“資本是用于利潤目的的經濟量,任何經濟量均可為資本。凡可以獲得利潤之物都是資本。”薩繆爾森認為,資本是“產生租金或者隨著時間的進程而取得收益。”凱爾指出:“在非常真實的意義上,資本是這些未來勞務的物質體現。”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有機構成時,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部分:資本家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這一部分資本叫做不變資本,用C來表示。凡是投資在生產資料上的資本,不管它是用來購買哪一種生產資料,都會把它的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中去,并不創造新的價值,也不改變原有的價值量。因而,它不會產生剩余價值,也不是剩余價值的來源;資本家用于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叫做可變資本,用V來表示。勞動力在產品價值形成中不同于生產資料,其價值不是被轉移,而是再生產新的價值。這個新價值大于資本家用在購買勞動力上的資本的價值,其中超過勞動力本身價值的部分就是剩余價值,用M來表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是馬克思關于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基礎。如果在這個基礎上,把生產要素劃分為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兩部分,則相應地把資本市場劃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部分。如果把不變資本理解為物質資本,而把可變資本理解為人力資本,即不僅從資本的功能上,而且從資本的實體上加以考察,那么不難發現,真正創造新價值的是人力資本而不是物質資本。換句話說,能夠形成“蛋糕”的是人力資本而不是物質資本。但是,迄今為止的收益分配制度恰恰是物質資本,即不變資本的所有者在參與收益分配,而創造新價值、生產“蛋糕”的人力資本即可變資本的所有者卻無權參與收益分配。這種傳統難道不應該打破嗎?
希望集團總裁劉永行20年前和幾位兄弟創業時投資只有1000元,到2000年底已經擁有83億凈資產,在美國《福布斯》雜志舉辦的2001年度中國大陸私營企業資產排行榜上名列第一。1984年聯想集團創業時,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到2004年,在20年中,凈資產增加了4萬倍!1984年海爾集團成立前,青島電冰箱總廠當時是虧損147萬元的集體小工廠。到2004年海爾在全球30多個國家建立本土化的設計中心、制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5萬人。全球營業額1016億,擁有240多家法人單位。復星集團1992年創業時注冊資本為10萬元,現有凈資產高達198億。
這些資本的奇跡是怎么創造的?這些企業價值增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貨幣資本帶來的,還是人力資本帶來的?按照傳統的觀點和現行的制度,顯然是貨幣資本帶來的。不然的話,資產負債表上的所有者權益憑什么只分配給貨幣資本所有者呢?迄今為止,只有貨幣資本的出資者才有資格參與收益的分配,而人力資本的出資者還沒有被確認為企業的所有者,因而從來沒有資格參與收益的分配。應該承認,貨幣資本也是生產的要素。但是,貨幣本身不會生“金蛋”。 貨幣資本的作用充其量是貨幣的時間價值,或者說是資本成本。換句話說,貨幣資本的所有者可以將錢存入銀行或者購買國庫券,從而獲得利息。這是貨幣資本的無風險報酬。貨幣資本的所有者也可以通過投資而獲得風險報酬。
價值增值的真正原因還得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加以說明。馬克思指出:“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產的勞動(這里所說的生產,包括商品從首要生產者到消費者所必須經過的一切行為),不管這個勞動是體力勞動還是非體力勞動(科學方面的勞動)”他還說:“一切依某種方法參加商品生產的人,從真正的體力勞動者,到經理、工程師(各種和資本家有別的人),當然都屬于生產勞動者的范圍。”(《剩余價值學說史》第1卷第147頁,郭大力譯,人民出版社,1975)
貨幣是資本,生產資料是資本,人力資源也是資本。擁有貨幣資本的是所有者,擁有人力資本的也是所有者。他們都是產權的主體,都有分配權。
人力資本指的是人的知識、技巧和才能,它能促進人的生產能力的提高,集中表現為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夠創造新的價值。現在,人們已經形成共識:知識是土地、資本(嚴格地說是貨幣資本)和勞動力以外的第四要素。人類社會創造出的價值有50%以上來自知識,而知識的運用有80%是依靠管理,只有20%依靠工藝。
據統計,國際上的企業,人力資本所有者并沒有投入貨幣資本,但擁有企業產權的平均水平接近38%,打破了長期以來誰出資(貨幣資本)誰擁有產權的傳統觀念。
我們正在逐步走向知識經濟時代,也就是人力資本時代。所謂“人力資本時代”是指迄今為止,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中最為重要的資本形式。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經濟成就依賴于人們如何廣泛而有效地投資于他們自身。
研究顯示,對社會上男男女女的投資在美國社會總資本構成中超過了70%。對學校教育、在職培訓、健康、信息和研究開發的投資超過了美國GDP的20%。如果說技術是現代經濟特別是高科技部門發展的發動機,那么人力資本一定就是這臺機器得以運轉的“燃料”。
類似于美國的經濟形式曾經被叫做資本主義經濟,但更準確的叫法應該是“人力資本經濟”或“知識資本經濟”。盡管所有資本包括機器、工廠和金融資本都是重要的,但人力資本卻是最重要的。(加里·貝克爾)
舒爾茨等人的人力資本理論和盧卡斯等人的新增長理論都說明了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和人力資本的積累所形成的人力資本的增長對一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的推動作用,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但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對人力資源進行投資以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問題,通常會被忽視。在這些國家,總是將非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放在重要位置,沒有認識到能夠有效地利用優越的生產技術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是國家最有價值的資源,沒有認識到在勞動者既缺乏知識又缺乏技能的情況下,通過增加物質資本的投入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因此,要充分重視人力資本,重視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從而促進資本結構的變化。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認為,知識和才能在不斷升值,他在《大趨勢》一書中提出,必須創造“知識價值理論”,以突出知識在創造社會財富過程中的極其重要的地位。
引入人力資本概念后,就可以將資本分為物質資本和非物質資本即人力資本兩大類。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在資本結構中的相對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變化的過程之中。資本結構的變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總資本存量中,人力資本存量所占比重逐漸上升而非人力資本存量所占比重相應下降,這是資本結構的量的變化。有的研究者認為,在新經濟出現、新世紀到來的時候,由人力資本、物力資本和土地資本組成的世界國民財富中,人力資本已占到60%以上;另一方面,在經濟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創造過程中,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力資本存量的上升,人力資本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其他物質資本的重要性則有所下降,人力資本已成為比其他物質資本更重要的資本,是首要的生產要素,這是資本結構的質的變化。
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以后,專業和技術人員的增長率是勞動力平均增長率的兩倍,而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增長率是勞動力平均增長率的3倍。這使美國白領階層在勞動力總量中所占的比率在1956年第一次超過藍領階層后繼續上升,這一切促進了人力資本存量在美國社會總資本存量中所占比率的增加。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總資本存量為15.6萬億美元,其中人力資本存量為8萬億美元,占總資本存量的52%,人均人力資本存量達到3萬美元;美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由以前是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的3倍增加到4倍,并且這一作用還在繼續增大。
世界銀行的專家利用公開發表的數據對全世界192個國家的資本存量進行了粗略計算,提出了“國民財富”新標準。認為目前全世界人力資本、土地資本和貨幣資本三者構成比為64:20:16,而人力資本則是全球國民財富中最大的財富。
據世界銀行估計,1950-1970年,科技進步在發達國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40%;進入80年代,貢獻率上升為60%;進入90年代其貢獻率已經超過80%。這充分說明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傳統的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項物質資本或權益之間的比例關系。資本結構在歷史上曾經是指股權結構,如普通股和優先股的比例,而在現代西方,更多地用來指融資結構或財務結構,如股權資本和債務資本的比例。莫迪利安尼和米勒(Madigliani and Miller)的無關性定理分析的是股票和債券的比率。詹森和麥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用代理理論分析了外部股權、內部股權和債權三者之間的關系。
傳統的資本結構理論忽視了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本所有者的作用。在他們看來,資本結構就是股權資本和債務資本,反映的是內部股權、外部股權、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之間的關系。他們提出的所謂所有者,只包括股東和債權人,而將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所有者排除在模型之外。實際上,企業是一個通過一系列契約而把各種要素(資源) 聯結在一起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這些要素既包括物質資本,也包括人力資本。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企業是物質資本(非人力資本) 與人力資本組成的特別契約。現有的資本結構理論導致的一個治理上的缺陷是,人力資本的所有者不能作為剩余索取,而從內部對企業進行監督和制衡,導致了各種各樣的機會主義行為和代理問題。
二、定價(Price)
著名會計學家、三式簿記創始人YuriIriji 指出:“會計計量是會計系統的核心職能。”(Theory ofAccounting Measu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