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實中,因追求短期效益、盲目擴大舉債規模而陷入被動局面的企業案例屢見不鮮。本文就企業構建穩健財務機制作了深入探討。
處于成長周期中的企業,需要有合理、穩健的財務機制作保證。過度負債,會影響企業的成長,以至陷入財務危機。
一、過度負債的原因
從許多高成長企業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過度負債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通病。由于舉債規模過大,舉債方式不當及負債結構不合理,都可能引發財務危機。
(一)戰略需求效應
當企業處于生命周期中的成長階段,企業戰略布局受“做大、做強、做優”驅動,一般采取擴張型財務戰略,表現為鞏固現有市場地位,進行橫向擴張,實現規模擴張,或者縱向擴張,實現企業價值鏈延長。企業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擴張,經常快于其內涵質量的擴張,引起資源緊張,出現程度不同的資金供應短缺。為此,成長期的企業為了實現迅速擴張的戰略目標,普遍采取負債經營的策略。
(二)組織放大效應
許多企業在快速擴張過程中,往往傾向于采取企業集團或控股公司模式。這類模式債務放大效應又十分明顯,母子公司除保留原有業務聯系和資金融資渠道外,還可以獲得母公司再分配的業務或資金。
(三)財務不透明和內部相互擔保
由于內部管理機制和利益相關的原因,處于成長期的企業最常見的問題是各自為主,財務不透明,內部關聯企業間相互貸款擔保,這不僅加大了銀行對企業財務判斷的難度,也給企業財務監管帶來了很大困難,從而造成企業整體負債不斷提高。
(四)債務與資產的結構性錯配
最常見的問題是短債長用,短籌長貸。企業將短期債務用于投資回收期限較長、投資數額較大的長期項目投資,導致流動負債大大高于流動資產,造成流動比率降低,形成短期償債的隱患。
二、警惕財務危機
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經營的全過程,任何企業客觀上都存在著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認識容易誘發財務危機的有關因素,提高危機防范意識,對于保持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一)經營持續虧損
企業在迅速擴張過程中,由于內部戰略決策、人才儲備、經營管理等受到嚴峻挑戰,會引起經營虧損。如果企業只是短期虧損,只要虧損額小于折舊,未必導致債務償付困難;如果持續虧損,則將造成企業凈資產數量和質量不斷下降,大大削弱企業的經營能力和償債能力,進而導致企業不能將短期債務償還;如果企業虧損到資不抵債的地步,將意味著企業喪失償付能力,最終很可能走向倒閉、破產之路。1995年,國內名聲大噪的“紅高粱”燴面,在一片“復制”中相繼倒閉,在1998年負債總額高達3600萬元時,宣布破產。國外“麥當勞”的迅速擴張同樣面臨著有史以來的最大財務危機。
(二)現金流量不足以償付到期債務
出現這種情況的企業并非資不抵債,也不一定與經營虧損相關,而經常是由于資金周轉不靈、現金流量與債務結構不均衡等原因所致。因為預期現金流入的充足性、及時性以及企業資產的整體流動性會對企業的持續經營產生重要影響。如果企業投資決策失誤或者信用政策過寬,不能及時或足額地實現預期的現金流入,或者資產的整體流動性較差,變現能力不強,不能支付到期債務,就會增大企業財務風險,甚至導致財務危機。1992年,令人震驚的香港“百富勤”由于無法及時籌資6000萬美元償還到期債務,被迫清盤;同年日本著名企業八百伴集團,終因資金周轉困難,一夜之間宣布破產。
(三)突發性風險事件
在經濟發展保持旺盛的時候,高成長企業或許憑借其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大幅增長等優勢,可以給市場以太平盛世的感覺。一旦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突然變化,重大政策調整,各種自然災害發生以及其它突發事件發生,企業就會陷入業務萎縮、資產縮水或重大財務危機的困境。經濟、法律、市場、文化和資源等財務管理的外部環境具有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在給企業帶來某種機會的同時,也會使企業的財務環境和經營面臨威脅。如果企業對外部環境的不利變化不能進行科學預見,反應滯后,應對措施不力,就可能導致財務危機發生。2003年,“草原綠鳥雞”是“非典”突發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導致“草原興發”陷入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使無數企業蒙受了巨大損失,有的甚至倒閉。
三、建立穩健的財務機制
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已擁有一定的財務實力且逐漸主導市場,其資本結構相對穩定。但是,如果這個時期不顧自身條件,通過負債經營盲目擴張,就容易聚集過多盈利能力差的資產和業務,即使規模再大,也可能會陷入財務危機。因此,建立穩健的財務機制,對于促進企業持續經營、保持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優化財務結構
財務結構優化是企業建立穩健財務機制的關鍵,其基本標志是綜合資金成本最低,企業價值最大。企業財務結構管理的重點是對資本、負債、資產和投資進行結構性調整,旨在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
1.優化資本結構
企業應在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之間確定一個合理的比例,使負債融資既能為企業帶來財務杠桿效應,又能防止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釋,從而使企業得到快速發展。在需求變化和行業競爭加劇的條件下,負債比例高的企業更易受到沖擊。適當降低負債比例有利于防止競爭對手的惡意競爭,有利于企業擴大市場份額,有利于客戶增強對產品的信心。
2.優化負債結構
負債結構的管理重點是債務的到期構成比例。由于預期的現金流量很難與債務到期及數量保持協調一致,這就要求企業在允許現金流量波動的前提下,確定負債到期結構應保持安全邊際。
3.優化資產結構
資產結構主要是確定一個既能維持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又能在減少或不增加風險的前提下,提高給企業帶來盡可能多利潤的流動資產水平,其核心內容是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之差的凈營運資本,具體表現為現金、應收賬款和存貨管理等方面。
4.優化投資結構
優化投資結構主要是從提高投資回報的視角對企業的投資項目進行類比、分析,確定合理的投資規模與結構,包括內涵發展與外延擴張投資、短期投資與長期投資、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投資等。
(二)保持合理的現金流量
合理的現金流量是建立穩健財務機制的基礎。現金流量猶如企業的血液循環系統,客觀地反映了企業資本的來龍去脈。企業只有獲得足夠的現金流量,才能創建優良的經營業績。否則,即使賬面利潤再高,現金流量不足,依然無法維持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甚至會使企業財務狀況惡化。企業“猝死”的直接原因往往不是它的利潤多少,而是現金流量是否合理。因為現金流量揭示了企業現實貨幣資金的收支運動,序時、動態地反映經營、投資、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向與回收的關系,準確、客觀、全面地評價其經濟效益;現金流量可以擺脫貫徹權責發生制原則面臨的困境。如不同企業或同一企業不同時期采取的折舊方法,存貨估價方法以及費用攤配方法,都會導致利潤信息的相關性、可比性、透明性不高;現金流量排除了非現金周轉的資本運動形式,從而簡化了計算過程。現金流量是評價企業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
(三)建立財務監控體系
財務監控體系的建立是穩健財務機制的保證。企業規模擴張應與財務監控制度建設保持同步發展,否則會造成財務失控。監督是一種有效防范風險的機制,在設置監控體系時,重要的是保持監督和經營的相對獨立,真正體現監督的力度和效果。企業有效的財務監控體系,是對債務、資產、投資回收,現金回流和資產增值等方面的管理與監督,嚴格對擔保和信用證開證額度管理,減少或有負債等。尤其要重視預算管理,要著眼于未來現金流量情況,通過預算管理,對投資總量、負債水平、資產狀況進行控制,并對重大項目的投資、融資以及大筆債務的還本付息等做出統籌安排。財務預算在監督的同時,應更多地服務于公司戰略管理的需要,為使預算接近于連續進行的計劃過程,企業可在年度預算的基礎上,采取不斷調整的滾動預算或全面動態預算制度,以反映出企業不斷發展變化的戰略意圖。
(四)增強財務危機管理意識,建立財務預警系統
財務風險是企業由于負債經營而導致權益資本變動的增加或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性,而財務危機是企業現金流量不足以償還到期債務所處的困境。企業和財務管理人員不僅要樹立財務風險意識、危機意識,更重要的是建立包括財務危機監測、預控、決策、處置等內容的一套預警系統。當企業面臨財務風險時,采取一定方式分散和規避財務風險;當企業遭遇財務危機時,啟動預警系統,采取應變措施,以消除危機。財務預警系統是一套動態管理系統,它要求財務管理人員不僅對企業潛在的危機應有清醒的認識和保持必要的警惕,而且要具備相應的知識和能力,以達到規避財務風險,防范和控制財務危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