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會計的產生和發展對會計要素研究提出了許多值得深入思考的新問題。本文通過對多位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介紹與分析,試圖澄清環境資產會計要素研究的非聚焦性分歧,以便于環境會計實務的合理應用。
一、企業環境資產觀念的討論
企業環境會計產生以后,專家和學者也開展了環境會計要素的研究,其中,尤以環境資產、環境負債和環境費用(成本)最受關注。從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有關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對企業環境資產的界定并不一致,而且出入較大。一部分研究者認為,企業環境資產在表現狀態上應和宏觀環境會計中的環境資產保持性質上的同質性,即包括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也有人認為,企業環境資產僅應該限于企業實際擁有和控制的環境保護專用的實物性資產和相關權利。
(一)徐泓教授認為:環境資產“是特定會計主體從已經發生的事項取得或加以控制,能夠以貨幣計量,可能帶來未來效用的環境資源”。她認為,按照企業資產的定義,擁有控制權的自然資源應確認為企業的資產。她同時指出:環境資產不是通過交換取得的,而是通過某種權力取得的,因此確認環境資產時,不是以交換時的原始憑證為依據來確認,也不能以交易時的價格來計量。她還對資源進行了劃分:廣義的資源包括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要素,通常包括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中觀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在內的物質資源;狹義的資源僅指自然資源,而微觀環境資產所指的是狹義的資源概念,企業環境資產僅表現為本企業所使用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之所以不納入企業的會計核算范圍,是因為它是各項自然資源組合發揮間接效用的環境資產,它能為某一區域帶來效用而不局限于一個企業,任何一個企業都無法對其實行控制,因此也就無法確認為任何一家企業的環境資產。由此可見,徐泓教授認為,企業的環境資產僅指自然資源,不包括人造資產(如環保設施、資本化的環境成本等)。(徐泓,1998)
?。ǘ┦Y梅博士原則上同意上述觀點,但她認為環境資產還應當包括環境保護投資(資本性環保支出)。(蔣梅,2000)
?。ㄈ┎處r兵博士則基本同意徐泓教授的觀點,他還明確反對將環保性資本支出(資本化環境成本)從企業的一般性資產中分離出來單獨作環境資產核算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