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我國上市公司發生并購前后,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年報審計意見進行了研究,發現并購后的審計意見得到了改善,與預期結果相悖,并指出了其成因及改進措施。
一、研究背景
自1993年的寶延事件以來,我國上市公司的并購行為數量增長迅速,并購市場和并購動因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從并購市場來看,由于我國的資本市場起步較晚,發展還不成熟,上市公司并購市場缺乏充分競爭和秩序規范。從并購動因來看,與西方企業并購主要受微觀利益的驅動不同,中國企業并購受政府干預的影響較深,大量并購重組事件實際都屬于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的權力和利益再分配。顧勇、吳沖鋒(2002)發現國有股劃撥仍是當前我國資本市場中最主要的并購方式之一。
即便屬于企業自主行為的并購活動,也往往受短期因素的影響較大,如利用優惠政策、盈余操縱、合法避稅等。學術界的大量實證研究成果均支持這一結論:張田余、李增泉和姜秀華(2000)發現資產重組不會提高公司價值,只能在短期內影響會計報表的結果。馮根福和吳林江(2001)發現上市公司并購績效整體上是先升后降。張新(2003)發現并購后公司的整體收益不顯著。陳收、羅永恒和舒彤(2004)發現收購企業的長期超額收益為負。
這一方面是公司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和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如配股增發和業績考核等,利用并購進行盈余操縱的動機比較充分;另一方面由于市場極不完善,而并購過程中的會計處理又比較復雜,企業實施會計造假和盈余操縱的機會較多,如調整合并范圍、選擇會計報表合并方法以及長期投資的處理方法等。
作為證券市場誠信、公平和公正的捍衛者,同時又是上市公司的利益相關者之一,注冊會計師能否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企業并購過程中出現的盈余操縱和會計造假行為呢?這正是筆者所要研究的內容。
二、相關文獻綜述
學術界對中國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其中,有關審計意見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審計意見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其二是對審計意見的變通行為進行研究。
陳曉、常睿(2002)對1998-2001年A股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及被出具的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