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財務理論研究,都著眼于當代人類經濟發展中的財務問題,基本上未涉及影響后代人類經濟發展的財務問題。本文主要對目前國內外相關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財務問題分三個部分作了歸納。
一、環境成本論
(一)環境成本的經濟學基礎:外部性理論
外部性是相對市場而言的。如果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沒有從貨幣或市場交易中反映出來,就會出現外部性。外部性可以是有益的(外部經濟性),也可以是不利的(外部不經濟性)。對于環境問題而言,外部不經濟性的表現非常明顯。
外部性理論說明,解決外部性問題主要可以通過兩個方面的途徑加以解決:
1.外部效應內部化,使企業生產中對外部社會所產生的效應納入生產者的經濟行為中,利用經濟杠桿或市場機制有效地控制外部不經濟,擴大外部經濟。
2.通過政府行為或法律的手段控制外部不經濟的發生,鼓勵對社會產生額外效應的生產行為。顯然第一種途徑就要求我們進行環境會計的處理,即把企業對環境產生的外部影響納入會計核算體系中,計量核算環境成本,并進行追蹤與分配,從而為企業環境管理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而第二種途徑則要求加強環保立法,通過法令法規來規范企業的行為,充分發揮政府與法律的作用。
(二)環境成本論的目標 :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成本效益模式
世界各國的許多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都將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就是效率與公平問題。即要求以“不損害為了世代滿足其發展要求的資源基礎”為前提實現發展,使自然資源的存量在發展中至少不應該減少,可使未來世代至少能保持與當代人同樣的產出。
效率觀:可持續發展效率的努力方向是提高環境資源的使用效率,力求創造的每一份人類福利盡可能少地消耗能源、水、環境自凈能力、土地和其他再生資源。
公平觀:主要包括代際公平,其含義大致是“可持續是我們世代資源基礎管理的一種要求,以保證我們能確保的平均生活質量被未來世代所分享。”
可持續發展的效率和公平都與環境成本有關。其效率觀要求計算經濟活動的收益時,必須計算在傳統發展模式中未考慮的環境成本,并予以扣除,再根據其結果的正負來判定。同時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效率最大化,就要從管理角度盡可能充分利用環境資源,降低成本,謀求成本效益最優化。其公平則要求為了實現代際公平,我們當代人必須有效地治理退化的資源環境因子,保護好環境資源,著眼于長遠看待環境成本的投入和產出。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系中,環境成本處于協調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地位,其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的意義不僅僅是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環境成本本身,而且通過這一途徑還可評判環境成本投入的環境效果與經濟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可靠實施。正是出于這一目的,可以說環境成本論的目標,就是研究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投入、產出效益之比的最優化。
(三)環境成本的分類
1.美國環保署對環境成本的分類
美國環境保護署于1995年將環境成本劃分為傳統成本、潛在的隱沒成本、或有環境成本、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