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齊齊哈爾大學教研項目2006年109號課題“‘學生為本’理念下的高校會計教學改革”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本文論述了“學生為本”理念指導下的高校會計教學改革,探討了與該理念相適應,如何對會計教學目標、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材內容、作業類型和考試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
“學生為本”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和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采取多種措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培養多層次全面發展人才為目標的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學生為本”教學理念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和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高校會計教學是一門理論與實際操作并重的學科,尊重個體差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出現了多元性的變化,復合型人才受到當今社會的一致認同。社會對會計人才的素質要求更著眼于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因此以“學生為本”理念為指導改革高校會計教學,在了解學生、分析學生的基礎上,構筑“層次化、自主化、個性化”的教學框架成為了必然。具體來說,“學生為本”理念下的高校會計教學改革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適應時代需求重新定位高校會計教學培養目標
會計教學培養目標的確定,是會計教學改革中的首要問題,只有教學目標確定后才能實施與之相適應的系列改革。教學目標可以分為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種。我國傳統的高等會計教育基本目標為:培養能夠勝任會計實務、會計教學和會計科研等工作的高級會計專門人才。簡而言之,就是立足于培養“社會精英”。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呈現出多層次的特點,現代會計教育已進入素質教育的新階段,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強調自主學習和快樂學習,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及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應成為各高校今后會計教學改革的方向。有鑒于此,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培養面向新經濟環境具有堅實會計專業理論和廣博相關知識且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應成為高校會計教學的基本目標。當然,各個院校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再制定出會計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
二、實行彈性會計教學計劃
高校現有的會計教學計劃涉及的學時、內容、教學形式等多是固定的,這種教學計劃固然有其優點,但也存在著單一僵化的缺點。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學生入學前的學習基礎、入學后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特點等方面都呈現出了多樣性,加之近幾年來我國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更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