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認為,新公布執行的38項會計準則與1項基本會計準則在總體上與國際會計準則具有較高程度的趨同,而與原會計準則及企業會計制度相比則有較大的變動。本文主要從會計確認和計量的視角探究其變化,并對企業產生的影響提出一些看法。
新公布執行的會計準則與原來的會計準則及企業會計制度比較,有較大的變化。在觀念上,從“會計收益觀”轉向了“全面收益觀”;在具體業務中,收益費用、資產負債發生了確認的變化,謹慎性原則范圍縮小;通過計量的視角看,在計量屬性上,從歷史成本原則轉向了五種計量屬性的選擇,從而在具體的業務事項中,各會計要素的價值,不論是在取得環節、結存環節還是處置環節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提高了信息質量的有用性,同時增加了會計處理的難度,也增加了利潤操縱的空間。
會計確認是指決定將交易或事項中的某一項目作為一項會計要素加以記錄和列入財務報告的過程,是財務會計的一項重要程序。確認主要是解決某一個項目應否確認、如何確認和何時確認三個問題,而如何確認是會計確認的核心。
會計計量是指對會計要素的入賬及報告所使用的計量尺度和計量屬性的規定。其中,計量屬性是其核心。
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雖有各自獨立的概念,但兩者對會計要素的影響是相互聯系的,如對一個會計要素某一項目進行入賬,應記賬戶和應記金額是不可分離的,它既是確認的問題,也是計量的問題。為便于研究,筆者主要根據其側重點,分別闡述有關的影響,不再顧及其共同影響的特性。
一、新準則確認上的變化
新準則在定義各項會計要素的“會計確認”條件時,與原來的準則和制度并無差別。如在第三章資產的第二十一條:確認為資產的條件一是“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二是“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此規定與原準則是相同的。其變化主要體現在收益確認的觀念上和具體的會計處理過程中。
(一)在觀念上,從“會計收益觀”向“全面收益觀”轉變
“會計收益觀”又稱“收入費用觀”、“收益表觀”或“配比觀”。其當期收益是在四大假設的前提下,按照權責發生制和收入與費用配比的會計處理基礎,運用會計的專門方法,確定企業一定會計期間實際經濟交易的結果。其收益含量具有客觀、可驗證和可計量的優勢,但其缺點是缺乏決策的相關性。
“全面收益觀”又稱“資產負債觀”,是一種全新的收益觀。它是人們從決策有用性出發所計算出對所有者的收益。這種收益既包括反映在利潤表中的收益,也包括不能直接記入到利潤表中的收益。當相關性與可靠性之間發生矛盾時,寧愿“犧牲一點可驗證性而增加相關性”,并在此基礎上確認相應的所有者“利得”。同理,在財務報告中所列示“利得與損失”就不一定只能計入到利潤表中已實現的收益部分,還應該有一部分是直接計入到權益的利得,如一些持有損益。
觀念的轉變在新準則中具有如下表現:
1.計量屬性選擇方面,有五種計量屬性的運用,提高了會計要素的相關性。《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九章為會計計量屬性,規定了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可采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計量。相比原來的歷史成本原則,會計要素價值的有用性得到提高。
2.利得的確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