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認為,效益審計標準是當前開展效益審計實踐的關鍵,但在效益審計實踐中,審計人員總是感到難以鑒別、解釋和使用能夠用于效益審計實踐的、清楚明確的標準。本文對此作一闡述,并指出完善效益審計標準的途徑。
選擇和使用效益審計標準需要審計人員作出合理判斷。標準的缺失與多重性是影響審計人員進行審計判斷的原因。由于效益審計的個案性,審計標準必須在審計實踐中逐個解決,對于成熟的效益審計實踐,要及時加以總結,建立案例庫或模型庫,以便為以后或其他單位進行類似的審計工作提供范本。
一、效益審計標準是當前開展效益審計實踐的關鍵
效益審計標準是評價審計對象效益狀況的判斷尺度,審計標準是與審計判斷直接相關的。所有的判斷都是建立在標準之上的。對于效益審計也不例外,審計要做出判斷,就必須有一個參照物,這就是審計標準。
在效益審計的各個環節都需要運用標準:一是收集證據;二是總體效益狀況評價;三是分析問題,包括管理等工作行為、制度合理性等等;四是尋找原因;五是提出建議等方面。這些都需要建立審計標準幫助審計人員作出審計判斷。因此說效益審計標準貫穿于審計的各個環節中,也是當前開展效益審計實踐的關鍵。
在審計實施過程中,根據審計項目的實際情況,需要對審計評價標準進行必要的拓展和修正。如果項目沒有合適的標準,就不能實施效益審計。因此,制定合理的、切合實際的審計評價標準,能夠統一審計組內部和審計機關管理部門之間的思想認識,有利于審計執行的組織和協調,為與被審計單位管理部門進行交流、搜集審計數據奠定基礎,為建立審計證據搜集程序提供依據。
效益審計質量的好壞、對社會影響的大小以及受被審計單位及相關單位的重視程度等無不取決于審計的目標、方法、評價指標或衡量標準是否得到社會的公認。效益審計中有一個通行的原則就是效益審計應當克服和消除由于不同的審計人員而得出不同的審計結論的問題,達到這一效果的唯一途徑就是每一項效益審計都應首先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體系;其次確立得到包括被審計單位在內的社會公認和普遍尊重的指標和標準以及為取得證據而設計的科學合理的審計方法。
二、數字化環境下效益標準量化與模糊化的矛盾及對策
在數字化環境下,效益標準量化是一種要求。在審計過程中,取得證據是開展審計的基礎工作,在計算機審計中,被審計單位的業務或行為是以數據的方式體現在各種數據載體中,取得證據實際上是根據特定的需要對數據的采集、匯總和提煉,取得證據和進行評價就需要審計的標準同樣是與審計證據相對應的量化的形式。
普遍存在的審計標準被模糊化現象也是客觀存在的,即:政策、規劃、政府組織從本質上講就是某種精神、意圖與資源的復雜集合體,是個多面體,不可能被簡化為一個公式或一組可計量的標準。這是其固有的復雜性,無法簡單地對待它們。效益審計因此可能走向兩個極端:其一,效益審計就是簡單地描述現狀,反映既定和公認標準是否得到滿足,強調與通常由政府制定的一般標準的符合程度,這容易使效益審計沒有了自身的特點;其二,與前一種情況相反,審計人員追求技術更成熟、因果性更強的分析和更有實驗基礎的效益審計。
對于審計人員來講,標準是越清楚越量化越好,越清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