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值表作為財務報告體系發展的一種新形式在我國還沒有得到重視和推廣,但作為一種世界發展趨勢,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我國企業編制“增值表”的一些相關問題作一探討。本文介紹了增值表的產生背景和編制原理,并提出了編制增值表的內容、方法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增值表的產生可追溯到18世紀。到了20世紀70年代,增值額概念在歐洲一些國家得到了進一步關注,尤其是在英國更為普遍。1975年8月,英國會計準則指導委員會(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發布《公司報告》,推薦企業編制反映增值額及其分配的增值表。從此,增值表開始在英國流行。1977年,英國發布了《公司報告的未來》,在這個文件中包含了一項具有法律效力的建議就是關于增值表的編制。此后,編制增值表的公司數與日俱增。據統計,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英聯邦國家中規模較大的公司主動把增值表列入基本財務報表體系的已達1/3。盡管增值表尚未像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一樣流行,但它在荷蘭、丹麥、德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越來越受到歡迎,并有可能繼現金流量表之后成為第4張會計報表。在我國,對于是否編制增值表一直爭論不休,鑒于此,筆者就我國企業編制增值表的相關問題談一些觀點。
一、增值表的基本原理
增值表(Value Added statement)以增值額為基礎進行編制,是反映企業實現的增值額在社會各方(包括股東、債券持有人、職工、政府等)之間分配情況的財務報表。增值額(Value Added)是指在分配給股東、債券持有人、職工以及政府等有關利益集團之前,通過對企業資源的生產性使用而創造出來的、新增長的財富。因而相對于利潤,主要是一種對股東的最終回報。增值額則是屬于職工、資本提供者、政府等整個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集體和個人的回報。增值額的計算可以通過稅前利潤、工薪成本和利息費用相加算得。另一種計算方法則是從銷售收入中扣減購入成本。購入成本包含從其他企業購入貨物、勞務所發生的成本和費用。
增值表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利潤表的修正,因此增值額可從利潤表推導出來。推導步驟如下:
(一)利潤表通過計算銷售收入與成本、稅金和股利等之間的差額來計算留存收益,即:
R=S-B-DP-W-I-DD-T(公式1)
其中,R為本期留存收益,S為銷售收入,B為外購材料和勞務支出,DP為折舊額,W為工資額,I為利息,DD為股利,T為稅額。
(二)上述公式變形后,可得出下述兩個公式:
S-B=DP+W+I+DD+T+R(公式2)
S-B-DP=W+I+DD+T+R(公式3)
公式2、公式3都表示增值額,只是由于對折舊的處理方法不同。公式2是增值毛額,公式3是增值凈額。公式2、公式3左邊為減法,表示企業在經營中所創造的增值額,反映增值額的構成,是從另一角度觀察企業經營成果的重要指標。公式2、公式3右邊為加法,表示增值額在有關方面(如職工、股東、債券持有人、政府)之間的分配。從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增值額的受益者不限于股東,還包括:職工得到工薪,債權人得到利息,政府得到稅金。
二、我國企業增值表的內容及編制方法
增值表編制的基本原理是“增值額=分配額”。等式左邊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