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人的職業目標定位問題上,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雞頭”與“鳳尾”的取舍,其經典的趣聞軼事也有不少版本。不過,從其內在價值取向看,無非是兩種選擇:或者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寧做“鳳尾”,不做“雞頭”。
主張寧做“雞頭”而不做“鳳尾”的人,大多并不滿足于自己目前的處境,不甘心于被人支配,總想有更廣闊的地盤、更富足的資源和更強勢的支配權。在他們眼中,這些被視為“雞頭”的領導者,通常是擁有指揮權的人物,可稱為老板或者官員,就是俗稱的“頭兒”。他們就像動物群體的領頭者,舞臺越大,空間越大,事業的生命就越成功。在他們看來,“雞頭”雖然原始,但樸實無華,一只雞雖然渺小,但五臟六腑俱全,是一個獨立的生命組織,擁有獨立的行為能力。而各種各樣的“鳳尾”不過是一個高級附庸而已,只處于一個配角位置,受制于“鳳頭”。譬如,雖然大公司的中層經理往往比小公司董事長還風光,但卻常常受別人支配。因此,寧可信奉艱辛地遍地尋覓“食物”,也不愿跟隨別人享樂。
而主張寧做“鳳尾”不做“雞頭”者,則認為“與鳳同舞”可以不用費神就飛得又高又遠,去親近日出日落的輝煌,去領略見多識廣的美景。他們認為,身居一個具有既定美譽度和知名度的公司,常常可以自然成為眾人矚目的專業人士,在同業間、親友圈受到極高的尊重與肯定。選擇與鳳凰為伍,哪怕是做鳳凰的一個跟班,哪怕這跟班永遠不會變成領班,終究也將是鳳凰,能力罕有其匹,見識出類拔萃。在“鳳尾”們看來,選擇落地為雞,即使是雞頭,生活的安逸,井底觀天的虛榮自大,也難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一旦大門打開,萬物一同競爭,才發現雞頭的“頭”含金量如此之少!鳳尾的“尾”余威是如此之大!其實,不少人并不清楚,在這一光鮮的背后,“鳳尾”內心的體驗卻是“侯門深似海”,“受牽制”、“沒自由”、“不開心”。
盡管“鳳尾”與“雞頭”之間確實存在著天壤之別,但是卻都維持職業界乃至整修社會的生態平衡和持續運轉的基本構成元素。以筆者之見,一只雞沒了雞頭,整只雞將不復存在;一只鳳少了“鳳尾”,也會極大地損傷鳳凰的美麗肌體。盡管“雞頭”與“鳳尾”各自所擔的責任不同,但卻都屬于整個組織所需要的有機構成,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拼搏精神與把握機遇的差異,而只有分工協作的區別。退一步講,在“雞頭”與“鳳尾”之間,許多人也有充分的自由選擇空間和相互轉變可能。畢竟,在規模化的成功企業所感覺到的經驗積累、所學到的管理知識和所掌握的專業技術,只要用心,也可以移植到基礎較弱的公司去穩定地發揮,幫助改進原始管理,同時滿足“要自己作主”的愿望,從而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里充分發揮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