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通過認真學習我國財政部發布的新《企業財務通則》,將其與原《企業財務通則》進行對比,認為新《企業財務通則》有十大方面的突破。本文對此進行闡述。
財政部于2006年12月4日以財政部令第41號發布了《企業財務通則》(下稱“新《企業財務通則》”),要求除金融企業以外的國內具備法人資格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于2007年1月1日貫徹實施。新《企業財務通則》的發布實施,對于加強企業財務管理、規范企業財務行為、維護企業相關各方權益和社會經濟秩序以及推動企業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貫徹依法行政精神、構建新型的企業財務管理法規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圍繞“財務管理”,突出《企業財務通則》的強制性和指導性
新《企業財務通則》的核心內容是財務管理,這種管理既不與稅收管理重復,也不同于會計管理。究其財務管理實質,就是對企業各類財務活動的強制性規定和指導性規范,就是要求企業“按照制定的財務戰略,合理籌集資金,有效營運資產,控制成本費用,規范收益分配及重組清算財務行為,加強財務監督和財務信息管理”。主管財政機關、投資者和經營者對財務管理的職責分別有哪些,如何進行財務管理,從哪些方面考核和實施財務管理是貫穿新《企業財務通則》的精髓。新《企業財務通則》共十章七十八條,除了“總則”、“附則”等章節像其他財經規章條例一樣,說明制定的目的、實施范圍和實施時間外,其余各章,章章都有財務管理的具體內容或財務管理主體的職責與其承擔的相應責任。
新《企業財務通則》對企業財務行為不僅具有強制性規定,也有指導性規范。說其強制性,是指規定相關單位和企業必須做到的條款。譬如,新《企業財務通則》第18條規定,“企業從稅后利潤中提取的盈余公積包括法定公積金和任意公積金,可以用于彌補企業虧損或者轉增資本。法定公積金轉增資本后留存企業的部分,以不少于轉增前注冊資本的25%為限”;而指導性則要求相關單位和企業應當或可以進行的財務行為。譬如,新《企業財務通則》第15條第二款規定,“企業籌集的實收資本,應當依法委托法定驗資機構驗資并出具驗資報告”等。
二、明確財政管理主體,促進財政機關依法行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七條規定:“國務院財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但主管行政區域內財務工作的主體是誰,《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卻沒有明確。新《企業財務通則》第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機構出資的企業,其財務關系隸屬同級財政機關”。新《企業財務通則》首次明確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與“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機構出資的企業”在財務方面存在隸屬關系。其意義在于以下幾點:
(一)制定統一的財務管理制度,指導企業財務管理行為
新《企業財務通則》是我國各類企業進行財務管理的部門規章,除金融企業外,其余各類國有或控股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活動過程中都應該遵循法律、行政法規、企業章程和本通則的規定,依法處理企業財務行為,分配企業經濟利益。
(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
財政部門主管財務工作應該與主管會計工作一樣,遵循“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是劃分財務管理權責的重要原則,也體現了管理的效率原則。國務院財政部門在統一規劃、統一領導財務工作的前提下,發揮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財務的積極性,各級政府財政部門應積極、主動地配合國務院財政部門管理本地區的財務工作。同樣,各級政府財政部門根據上級財政部門的規劃和要求,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管理本地區的財務工作,并取得同級其他管理部門的支持和配合。
(三)賦予財務管理多項職責,適時轉換政府職能
新《企業財務通則》賦予各級政府財政部門的財務管理職責是復合的。亦即:各級政府財政部門的財務管理職責不單純是對本地區企業財務的管理,它還有對企業財務的指導、監督等多項職責。可見,新《企業財務通則》不僅解決了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角色錯位的問題,而且還適時調整了財政部門在新形勢下管理企業財務的任務、方式和途徑,切實實現了企業財務制度的創新。
(四)鄉鎮財政部門也是企業財務管理的職能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只明確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而把鄉鎮財政部門排除在會計管理職能以外。由于鄉鎮企業、甚至村辦企業屬于集體財產的積累,同樣需要有關職能部門以《企業財務通則》為依據,進行有效的指導、規范、監督、管理本地區企業財務,同樣需要財政部門依法行政。所以,鄉鎮財政部門順理成章地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職能部門。
三、明確相關各方職責,落實內部財務責任
第二章“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是新《企業財務通則》新增加的章節之一。
為了維護企業相關各方權益,劃清各方財務管理責權,新《企業財務通則》首先劃分了各級主管財政機關、投資者、經營者和企業自身的財務管理職責。通過這種企業財務管理體制的建設,能夠使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落實內部財務責任,推行財務管理信息化。同時,《企業財務通則》對于各級主管財政機關、投資者、經營者和企業自身的財務管理職責的劃分,也有利于各級財政部門、企業投資者和經營者,各司其職,防止各責任主體出現“越位”現象。
新《企業財務通則》在明確各相關單位職責的同時,要求會計主體(企業)根據自身財務管理的特點建立財務決策機制、風險管理機制,以便規避、預防、分散、轉移、控制財務風險,減少企業財產損失。
四、加強資金籌集證據,保護投資各方權益
新《企業財務通則》揚棄了原《企業財務通則》注重籌集資金的核算方式。這部分揚棄的資金核算方式,并不是不要求企業執行,而是企業可以根據《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具體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小企業會計制度》和其他企業會計法規等加以規范,無須新《企業財務通則》重復規定。
新《企業財務通則》對企業資金籌集管理的規范,與原《企業財務通則》相比更具有操作性和法制性。新《企業財務通則》在第三章“資金籌集”中,分別對出資各方規定出資的證據作了規范:一是“企業籌集的實收資本,應當依法委托法定驗資機構驗資并出具驗資報告”,而不管這些實收資本以何種資產形式籌集;二是企業依法取得各類財政資金,其來源不同,處理情況也不一樣,例如,“屬于國家直接投資、資本注入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增加國家資本或者國有資本公積”,而“屬于貸款貼息、專項經費補助的,作為企業收益處理”;三是“企業依法以借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等方式籌集債務資金的,應當明確籌資目的,根據資金成本、債務風險和合理的資金需求,進行必要的資本結構決策,并簽訂書面合同”。
通過上述規范,使企業投資相關各方能夠從出資證據方面依法擁有企業產權,并享有相應的權益,可以在企業以后的生產經營中取得相應的收益或者承擔相應的風險及虧損。
五、突出資產營運管理,揚棄資產核算辦法
新《企業財務通則》第四章“資產營運”是對原《企業財務通則》第三章“流動資產”、第四章“固定資產”、第五章“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第六章“對外投資”和第九章“外幣業務”等章節的重新制定。由于原《企業財務通則》中這些章節對企業資產強調其確認、計量、計算和記錄方面的規范,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與《企業會計準則》(包括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制度問題解答》等會計規章重復,甚至可能出現矛盾的地方。因此,這些章節的內容已經過時,新《企業財務通則》沒有全部繼承,而是給予揚棄,并從管理角度重新進行規范。
新《企業財務通則》第四章“營運資產”從兩個方面突出規范資產的“營運管理”活動:
(一)建立資產管理制度,落實各項管理責任
營運資產管理的關鍵是管理,管理的方式靠制度,而不是靠人。新《企業財務通則》要求“企業應當根據風險與收益均衡等原則和經營需要,確定合理的資產結構,并實施資產結構動態管理”。這就要求企業對各項資產管理都要建立完備的管理制度。例如,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存貨管理制度,規范存貨采購審批、執行程序,根據合同的約定以及內部審批制度支付貨款。甚至要求“企業選擇供貨商以及實施大宗采購,可以采取招標等方式進行”。同樣,對于固定資產,企業也要有固定資產購建、使用、處置制度等等。需要說明的是,有制度只是財務管理的一個方面,即使制度再好,如果得不到落實,執行起來也會走樣,甚至可能成為擺設。新《企業財務通則》在要求企業建立制度的同時,要求企業及時對財產的處置、損失及減值等問題落實監管責任,能夠收回或者繼續使用以及沒有證據證明實際損失的資產不得核銷,以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如此等等。
(二)完善財務管理行為規范,指導企業誠信經營
新《企業財務通則》從資產營運角度提出企業完善財務管理行為規范也是加強營運資產管理的一個亮點。為防止企業出現賴賬、挪用客戶資金及其他欺詐行為的發生,新《企業財務通則》從多個方面制定了財務管理的規定,要求誠實、守信,依法經營。譬如,企業從事代理業務,應當嚴格履行合同,實行代理業務與自營業務分賬管理,不得挪用客戶資金、互相轉嫁經營風險;發生關聯交易的企業,不得利用關聯交易轉移企業經濟利益或者操縱關聯企業的利潤等等。
六、強化成本、費用管理,劃清各方收支責任界限
新《企業財務通則》不再拘泥于原《企業財務通則》對于成本和費用的確認、記錄等會計核算方面的規范,而是打破原來《企業財務通則》注重財務核算的觀念,重新從成本、費用管理和控制角度規范企業的各種費用和支出。
(一)指導企業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實行預算歸口、分級管理
新《企業財務通則》第一次在我國行政規章中提出“企業應當建立成本控制系統,強化成本預算約束,推行質量成本控制辦法,實行成本定額管理、全員管理和全過程控制”。當然,要求企業建立成本控制系統并不是強制性的,而是指導性的。這對于管理基礎扎實、會計核算原始記錄和計量基礎等手段比較健全的大中型企業可能比較容易實施,但對于管理基礎薄弱、統計臺賬不全、原始記錄不規范的一些小型企業來說,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則比較困難。因此,新《企業財務通則》只是引導企業強化成本控制,向建立成本控制系統努力。
(二)依據新的職工勞動保險規章及其他法規條例,重新修訂工資附加費項目
工資附加費是按照工資的一定比例,隨同工資從成本、費用中提取的各種基金或者經費。從當前有關職工勞動保險規章及其他法規條例看,原有關企業財務制度規定的,允許企業從成本、費用當中提取職工福利費等已經過時。如果繼續保留,已經不合時宜。新《企業財務通則》依據新的職工勞動保險規章及其他法規條例,重新修訂了工資附加費用的提取項目,并對計提比例作出原則性要求,不作具體規范。例如,新《企業財務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應當依法為職工支付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費,所需費用直接作為成本(費用)列支。已參加基本醫療、基本養老保險的企業,具有持續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為職工建立補充醫療保險和補充養老保險,787b0e43bfa26585c5bfdc9f5b5e79cd所需費用按照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比例從成本(費用)中提取。超出規定比例的部分,由職工個人負擔”。
(三)遵循投資效益原則,嚴格劃分財務收支界限
新《企業財務通則》依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嚴格劃分企業與投資者、經營者及其他職工個人之間的財務收支責任界限。以會計主體(企業)為中心,要求投資者、經營者及其他職工個人凡屬履行職務或者以企業名義開展業務所得收入而發生的合理支出企業按規定承擔外,與企業無關的“亂攤派”及其他應屬于個人承擔的支出不得由企業負擔。譬如,新《企業財務通則》第四十六條規定,“企業不得承擔屬于個人的下列支出:(一)娛樂、健身、旅游、招待、購物、饋贈等支出。(二)購買商業保險、證券、股權、收藏品等支出。(三)個人行為導致的罰款、賠償等支出。(四)購買住房、支付物業管理費等支出。(五)應由個人承擔的其他支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新《企業財務通則》所列舉的這些支出,一些企業的投資者、經營者甚至一些職工往往采取各種不法手段,直接或者變相要求企業承擔。
七、劃分財政資金列支渠道,明確多元素分配標準
其一,新《企業財務通則》繼承了原《企業財務通則》有關利潤分配步驟及分配辦法。同時要求“屬于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機構出資的企業,應當將應付國有利潤上繳財政”。
其二,新《企業財務通則》明確規定參與企業稅后利潤的分配標準不單純限定為資本,而是明確規定企業經營者和其他職工可以技術、管理等各種要素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當然,這些參與收益分配的要素不一定都要通過“利潤分配”賬戶,在稅后利潤核算。新《企業財務通則》第五十二條規定,“企業經營者和其他職工以管理、技術等要素參與企業收益分配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企業章程或者有關合同中對分配辦法作出規定,并區別以下情況處理:(一)取得企業股權的,與其他投資者一同進行企業利潤分配。(二)沒有取得企業股權的,在相關業務實現的利潤限額和分配標準內,從當期費用中列支”。可見,在企業資本投入者以外的其他要素分配利潤主體取得的收益中,不取得企業股權者的分紅則應作為企業的期間費用列支。這與《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的有關規范內容相互銜接,相互對應,為企業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采取股權激勵機制,提供了財務支持。
八、規范重組程序,理順產權關系
其一,新《企業財務通則》第七章“重組清算”沒有對原《企業財務通則》第十章“企業清算”全面繼承,而是對原《企業財務通則》中重點規范“通過改制、產權轉讓、合并、分立、托管等方式實施重組”企業的“財務決策程序”。
其二,新《企業財務通則》從財務管理角度,本著加強財務管理,保障企業各方投資者、債權人及企業職工等相關各方權益不受侵犯的原則,首次規范涉及資本權益的企業重組步驟。這個企業重組的步驟,主要是從加強企業財務管理,保障企業職工權益、債權人權益和投資者權益的角度來實施的。
其三,新《企業財務通則》分別不同的企業重組方式明確了重組后各方的產權關系。企業重組不同方式,債權、債務的處理方式也不相同。無論是分立,還是新設或者是合并,重組后的企業主體都不能夠因此逃避債務,損壞債權人的利益。為保障投資者和債權人等各方的權益,有效整合企業財務資源,新《企業財務通則》分別企業重組不同方式,明確規范了重組后企業繼承債權、債務的處理辦法。
其四,新《企業財務通則》還對企業原占有的土地使用權,分別不同國有資源來源情況,重新作出了規定;對企業因重組對職工的善后生活補償做了規范。
九、加強財務信息管理,規范財務信息用途
新《企業財務通則》第八章“信息管理”基本上沒有繼承原《企業財務通則》第十一章“財務報告與財務評價”的內容,而是重新圍繞財務信息管理,從企業財務信息的生成、報送、審核、披露及使用等各個方面首次進行了規范。
原《企業財務通則》只是規范了財務報告的內容、財務報告的報送對象及財務信息評價指標等。而這些內容與《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小企業會計制度》等規章條例的內容重復,因而顯得陳舊、過時,已經不能適應當前企業財務管理的需要。
其一,新《企業財務通則》第八章“信息管理”首先指導企業結合自身經營特點,優化業務流程,建立財務業務一體化的信息處理系統,實行企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一體化管理。
其二,《企業財務管理通則》要求各類企業根據自身情況依法編制,并分別向主管財政部門報送財務會計報告,甚至向職工公開企業財務信息等內容。當然,這些財務信息應當是全面的、真實的、準確的,甚至是經過中介機構依法審計的。
其三,《企業財務管理通則》還規范了在財務信息使用方面相關部門或人員的職責、權利和義務。要求主管財政機關對企業建立財務評價體系、評估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有效性。同時,《企業財務管理通則》還要求有關人員有義務保管好相關企業的財務信息,不得利用企業財務信息謀取私利或損害企業利益。
十、明確行政責任實施主體,規范法律責任
其一,新《企業財務通則》首次在我國行政規章中規定行政責任的實施主體,明確法律實施主體是各級政府財政部門。這些主管財政機關有權對違反《企業財務管理通則》的行為進行懲處,縣級以上主管財政機關可以責令改正、予以沒收違法所得、罰款,或者是警告、限期改正及給予其他行政處分等。通過主管財政機關對有關責任人的行政處分,以懲戒當事人的違法行為。當然,當事人的行為觸犯刑法的,將由司法機關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
其二,新《企業財務通則》明確規定了違反新《企業財務通則》的行為及應該承擔的責任。這些責任分為行政責任和行政處罰等。新《企業財務通則》為今后有關企業或者個人因違反新《企業財務通則》而應該承擔責任提供了法律依據。
其三,對于觸犯新《企業財務通則》行為與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行為一致的,新《企業財務通則》規定主管財政機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新《企業財務通則》不再另行制定處罰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