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就在美國紐約百老匯的舞臺人員于11月10日發動罷工、加多出話劇和音樂劇被迫停演的同時,作為第五屆北京國際舞蹈演出季特邀劇目,11月13日18日百老匯音樂劇《42街》在北京北展劇場上演,而且票價適中,主辦方東方百老匯美方合作公司總裁倪德倫甚至說:“在我看來,美國百老匯與北京之間的距離并不遠,只有80元。”
《42街》是百老匯黃金時代的音樂劇,1980年7月在肯尼迪歌劇院預演,同年8月25日在冬季花園劇院首演,至今創造了共上演3486場的輝煌成績,曾兩獲托尼獎最佳音樂劇殊榮。42街是一家劇院的地址,《42街》的故事改編自布拉德弗德·羅皮斯的小說。
該劇的音樂是最受美國青少年喜愛的爵士樂,舞蹈是美國最為普及和常見的踢踏舞,所有的感動,無論是劇情還是舞蹈畫面,都來自最普通的情節,因此,《42街》一經在百老匯出現便長演不衰。也可以說,上世紀80年代百老匯第一部取得超級成就的音樂劇就是《42街》,它堪稱經典!在百老匯演出排行榜上,《42街》位居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的第二名,僅次于《合唱班》。《42街》的服裝道具繁多豪華,精美的服裝共計54750套。由于該劇講述了一部音樂劇誕生過程中的故事,所以它又成為普及音樂劇知識的好讀本。娛樂輕松的踢踏舞是該劇的欣賞重點,它代表著美國音樂劇的杰出成就。
實際上,《42街》是1933年華納兄弟電影公司一部歌舞片的翻版,這部經典歌舞片由著名的歌舞片導演巴斯比·巴克雷執導。上世紀20年代末,歌舞片這種新興的電影類型開始走下坡路,眼看歌舞片就要成為電影史上最短命的片種。這時,華納公司另辟蹊徑,聘請了原聯合公司的導演兼編舞巴斯比·巴克雷。巴克雷的編舞觀念極大地影響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歌舞片的風貌,使歌舞片起死回生,他本人也逐漸在好萊塢成名。影片大紅大紫,其成功遠不僅限于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以及多首插曲流行,更重要的是該片反映了現代百老匯劇場后臺的艱難生活,是一種真正意義上帶有娛樂行業“自體反思”性質的影片,同時強化了“后臺歌舞片”這種類型。這種影片在上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以后較為流行,它的公式就是幻想的勝利,這也是美國夢的一種典型表現。
1980年的音樂劇《42街》與1933年經典的好萊塢后臺歌舞片不僅片名一致,而且故事內容如出一轍,但是由于著名編導高爾·契姆皮恩的精心打造,音樂劇在編舞上更值得稱道。不幸的是,這位年僅60歲的編導在該劇首演那天在百老匯去世。
2001年復排的《42街》于當年5月2日在福特中心首演。在同年壯觀的托尼獎頒獎晚會現場,《42街》最新版復排劇閃亮登場,53名踢踏舞者為600名現場嘉賓帶來了一陣舞蹈狂潮,最終在當晚幸運地榮獲了最佳復排音樂劇獎和最佳女主角獎兩項托尼獎。此外,它還獲得了戲劇課桌獎的最佳復排音樂劇獎、阿斯泰爾獎最佳男女舞者獎以及兩項評論界獎的最佳復排音樂劇獎和最佳女主角獎。
為保證本次北展劇場上演的《42街》能夠原汁原味,全套演出班子及演出裝置、道具都從美國運到北京:50多名演員,多達3500余套華麗服飾,20道大型制景。劇中演員的換裝頻率和速度相當驚人。女主角從頭到腳更換服裝18次、鞋9次,盡管如此,她還是演出中服裝最少的五個演員之一。演員們每次換裝必須控制在1分鐘內,最快的時候要求10秒就換一身裝。舞美方面,平均5至6分鐘就變換一次背景。整個演出就如同一次百老匯之旅,帶給觀眾豐富的視聽享受。
值得一提的還有,劇中充斥的幽默和包袱讓中國觀眾現場體驗了一把來自美國百老匯的“捧逗”方式,觀眾還會在演員的表演中聽出一點北京味兒。
可以說,《42街》來京演出又掀起了一陣音樂劇的熱浪,主辦方在接受采訪時說:“在我們看了一圈以后,發現百老匯的音樂劇沒有傳說中的高深難懂,很多劇目都是娛樂性的……鄉下女孩經過競爭成為百老匯音樂劇的主角,這是對于年輕人有著普遍意義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在選秀成風的中國也有著現實意義。”
卸下了“神話”的外衣,《42街》來得更為親切直接。我們坐在臺下,沉浸在歡快的踢踏舞和躍動的爵士樂中,舞臺絢爛,故事簡單,這就是百老匯華麗的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