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耳商旅滋味● 系列之五
見老外時穿什么?這是個不大不小的話題。穿的合適給自己加分,穿的不合適就會給自己減分。改革開放初期國人貧窮,西裝甚至屬于奢侈品,如有外事活動,就需要單位給定做西裝,結果接待外賓時大家穿的都一個樣,跟酒店前臺服務員似的。

那時一旦有機會出國,大家逛的也是舊貨市場,用幾個美元買件舊西裝,還互相比較誰的便宜,買貴了就是傻帽兒。所以,上世紀80年代前,除了那些老工商業者和老干部外,公司里穿著“得體”的人都是外國舊西裝包裝起來的。
后來中國人富裕了,西裝不是問題了,但穿著打扮仍要費思量,仍然有加分還是減分的問題。至少,穿對了自己感覺良好,否則,要么尷尬,要么自己遭罪。
衣著講究的紳士
我們公司的一位前任老領導,曾經擔任過全國工商聯主席,解放前穿西裝就已經是家常便飯。80年代出訪歐洲時,他應英國前首相希思之邀,在周末參加了倫敦郊區的一個酒會。出于謹慎,去之前他還特意問了應該怎么穿戴,希思說:你穿什么我穿什么,于是老領導就一身西服去了。結果,酒會上只有他和希思兩人是西裝領帶,而其他人全是休閑裝,讓他很是尷尬。
事后他認真地和我談及此事,以說明外交無小事的道理。其實,當時希思明明知道該穿什么,但出于禮貌和英國人特有的矜持,他又不愿意明說,免得讓中國客人覺得自己缺乏禮儀知識。同時,他又要對中國客人表示足夠的尊重,于是就選擇了和中國朋友一起“赴湯蹈火”。
我和英國人談判多次,體會到了他們穿衣講究的特點。許多資深的英國人衣著深重,打扮得一絲不茍,胸前的扣子也比別人多,與他們握手時常常能嗅到濃厚的男性香水的味道。我們和英國人打交道時偶爾穿著隨便就會被上下打量,以至于影響到他們對我們的印象。因為在他們看來,穿著得體是對談判對手的尊重。
法國人沒有英國人那樣傲慢,不會上下打量你,但在握手時可能會趁機揪一下你的衣袖,看是什么質地的。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屬于老派人的行為。有個法國朋友曾開玩笑地警告過我這一點,真不知道多年來因著裝問題而失去了多少商機。
有粒扣子叫never
90年代后,西歐服裝業返古思潮復活,那些大的時裝商紛紛推出三個或四個扣子的男士西裝。許多人都知道兩個扣子的西裝該如何系扣,但卻不知道三個甚至四個扣子的西裝如何系扣。在英文中,針對這個問題還很有說道:扣這種西裝的扣子時,從上到下,第一個扣子叫“永遠”(al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