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明
經濟學博士
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
中國的金融開放已越來越被關注。華爾街出身的美國財長保爾森上任以來,以促進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取代了美國國會強迫人民幣升值的策略。5月在華盛頓舉行了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美國在促使中國金融開放上又取得了“進步”。然而,結合全球化的歷程以及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開放不當導致的貨幣匯率動蕩和金融危機來看,我們真的不能掉以輕心。
全球化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基礎推動的。從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的武力掠奪到其間為爭奪殖民地市場爆發戰爭的歷史來看,除了微小的正常貿易外,全球化多以武力為背景在推進。全球化的推動者以資本主義陣營為主,與新納入全球化的一些經濟體之間是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系。二戰后,由于冷戰的影響,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中,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全球化在相關國際組織的支持下,在資本主義陣營中有了較大的發展。而眾多擺脫殖民統治的拉美和南亞等國家,也都采取了開放的策略,融入了全球化的體系中,經濟快速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的逐步確立,中國也融入了全球化的體系當中,經濟取得了奇跡般的發展。原蘇聯東歐地區劇變更進一步推動了全球市場的擴大,從貿易到生產,以及金融領域的一體化都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全球化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全球化進程中,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開放是必然的趨勢。新興市場經濟體既有吸納外部資金和引入外部金融機構的必要,也有在國際金融市場投資和運作的需求。但是,從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開放的經驗教訓來看,金融開放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量力而行。
在全球化進程中,新興市場經濟體利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引進外資,促進制造業的發展,并出口初級和中級產品,獲得一定的貿易順差,經濟也取得了相應的成績。但是,從拉美和東亞、南亞新興市場經濟體來看,受全球以美元為基礎的金融霸權的支配,過早和過度地開放自身的資本賬戶和金融市場,導致其金融主權的喪失和金融危機。如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風暴,都對其經濟建設帶來了重大沖擊,多年建設成果毀于一旦。
新興市場經濟體之所以會喪失金融主權、爆發金融危機,無非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就外因而言,發達國家無論在國際金融制度安排、匯率體系和國際金融機構等方面都具備既有優勢,其投機機構對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操控能力非常強,進而逐步擁有了對經濟的支配能力。就內因而言,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的市場化程度較低,金融機構不夠成熟,金融市場欠發達,匯率體系較為脆弱。當金融市場開放到一定程度時,匯率極易受外部力量的操縱,尤其當大力推高了新興市場經濟體資產價格的外資迅速撤離時,資產價格泡沫必然破裂,匯率必然大幅貶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難以避免。此時,為獲取必要的外部援助,新興市場經濟體必然應提供援助的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的要求進一步開放市場,允許外資廉價地購買其金融機構,繼而進一步喪失金融主權。
中國的經濟實力和金融實力在不斷上升,金融市場開放也取得了較大進展,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和走向國際金融市場都是必然的趨勢。但是,我們也必須吸取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驗教訓,量力而行地開放金融市場。具體說有八個方面:第一,金融開放以保證金融安全為前提,要以維護國家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為目的;第二,金融開放要真正有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并要與市場化程度一致,與資本賬戶的管制一致,不能過于超前;第三,金融開放一定要處理好與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關系,尤其是在經濟實力允許而人民幣匯率相對較低時,不宜過早過快地加大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第四,金融開放要對等,尤其是在進入發達國家金融市場面臨眾多限制的情況下,有必要在金融開放時提出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限制;第五,金融開放要對內對外平等,甚至應強調內資優先;第六,金融開放的重大事項要經過必要的討論,相關事項的執行必須有法可依,而且,監管能力的提升是金融開放的重要前提之一;第七,對于我國經濟金融內外環境的變化,以及金融開放可能產生的影響必須有準確的評估,并擁有根據環境變化調整金融開放領域和程度的權力和能力;第八,必須有妥善應對金融開放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的預案,并切實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