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帆
北京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 博士
人們對一直處于“三不管”地區的湘西懷有神秘的認識,直到沈從文、黃永玉、譚盾等人以其鬼才詮釋了現代湘西人的個性后,這神秘的認識才從“匪氣”的定位中走出來。其實,以次級文化獨存于世的湘西,自古至今一直在默默地為華夏文明做出獨特的貢獻。
今年寒假探訪故鄉一著名歷史人物劉明燈(臺灣鎮總兵)墓回來不久,即遇臺灣阿扁狂吠“四要一沒有”。故鄉與東南海疆的聯系無疑是對這種政治喧囂的有力回擊。但是,一個遠在內地偏遠之處的“蠻荒”之地,怎么就和東南海防扯到一起了呢?
明嘉靖年間,倭寇大肆騷擾東南海疆,令明軍頭疼。于是,嘉靖33年(1554年),一招以蠻勇之兵治倭寇之患的戰略在總督江南、江北諸軍抗倭的兵部尚書張經等人的策劃下實施。明朝廷征調湘西永順、保靖等地的土家族士兵以及廣西諸州的壯族狼兵等客軍數萬人往蘇淞會集抗倭。
因為朝廷調派土家族士兵的命令到達時為農歷新年的前一天,土家族人自此留下了一個流傳至今的風俗:過年的時間比漢族早一天,即農歷二十九日為新年,無三十的年份為二十八日。300多年后,晚清時期張家界的著名武將劉明燈為左宗棠賞識,奏調臺灣總兵,再次譜寫了湘西人維護國家海疆的新篇。
劉明燈生于1838年,清同治五年(1866年)受閩浙總督左宗棠推薦,被清廷任為臺灣總兵時年僅28歲。左宗棠在奏折中說道:“(明燈)其人謀勇兼資,廉干而善拊循,樸質而通方略,可望成一名將。以之調往臺灣鎮總兵,并帶所部楚軍新左營弁勇赴任,必期稱職。”
劉明燈治臺三年,政績卓著,有口皆碑。民國《永定縣志》載,“時臺灣兵事廢弛,有冊無兵,戰船無一存者而修費不減……”明燈上任后,“恢復班兵舊章,三年更戌。移修船之費以制船巡洋,募練水兵。革除索要節壽禮和洋藥、樟腦、規費等陋規。剿除盜匪。一時臺境土匪斂跡,兵事、吏事有所改進……”
明燈治臺有兩件事可凸顯其歷史價值。其一為劉明燈留下的至今仍然屹立在臺灣的三座石碑。其二為處理美國商船羅妹(Rover)號事件。
1867年,劉明燈相繼在臺灣地方留下了三座石碑。
石碑之一為臺灣東北角的臺北縣貢寮鄉一帶的“雄鎮蠻煙”碑。同治六年(1867年)冬天,劉明燈率軍北巡淡蘭,突遇瘴雨,煙瘴使其不辨方向。劉明燈即書“雄鎮蠻煙”四個大字,并命刻于巨石上。其右上角為“同治六年冬”,下款為“欽命提督軍門鎮守臺澎掛印總鎮斐凌阿巴圖魯劉明燈書”。
石碑之二為貢寮鄉穗玉村草嶺古道上的“虎”字碑。氣勢磅礴的“虎”字碑也是對湘西土家人崇虎風俗的紀念。此碑右上題“同治六年冬”,下款為“臺鎮使者劉明燈書”。其下刻有二印,分別為“提督軍門”和“劉”。
石碑之三為臺灣三貂嶺上的“金”字碑。碑上題有一首七律詩: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云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
“勤修武備拔良才”是這位28歲將軍的政治抱負,也是其治理臺灣的宣言。
所謂“海上鯨鯢今息浪”,指的就是劉明燈負責處理美國商船羅妹號導致的外交事件。
同治六年二月初七日(1867年3月12日),美國商船羅妹號在臺灣洋面遇風觸礁沉沒。船主赫特(Hunt)夫婦和水手一共14人坐舢板逃生至岸登陸后被土著(生番)殺害了13人,僅剩一人(華人)逃出。美國駐廈門領事李讓禮(Le Gender,又名李仙得)欲坐兵船赴臺住泊。劉明燈奉命查究此案,一方面他調查到生番是為數十年前洋人殺死生番之事報仇,另一方面,當他帶五、六百士兵前往事發地點時,生番糾集十七番社謀劃抗拒。劉明燈乃招生番首領卓杞篤,曉之以理,成功解散聚集的土著。同時,他勸說李讓禮不要深究此事,免再生仇。李讓禮接受了這個建議,達成了和解。但是,李讓禮提出要在附近的象鼻山設立炮臺、燈塔,劉明燈不允,以維護國家利益。李讓禮又生事端,繞過劉明燈徑直與生番談判,要求明燈撤兵,同時,又向上級督撫提出要求,最終得到了上級允許。劉明燈夾在中間,誹謗遂起。
1868年秋,劉明燈令屬下江國珍在臺灣安平城調集兵船,抗擊英國用炮艦壓制中國、奪取樟腦交易權益的侵略行動,不久被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