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把積極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06年9月底,我國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超過6650億美元,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近200個,全球500強企業已有約480家來華投資。我國已連續15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作為資金和技術的統一載體,外商直接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的資金與外匯缺口,并在就業、稅收和出口創匯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利用外資與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不和諧也日益顯現出來。
不和諧之一:外資大量流入造就我國獨特的外部經濟非均衡狀態。1994年以來,隨著外資的大量流入,我國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呈現持續“雙順差”狀態,外匯儲備穩步攀升,目前已經上升到世界第一位。持續的外部經濟非均衡不但使我國成為發達國家貿易制裁的對象,而且對我國內部經濟均衡也產生不利影響,如外匯儲備的巨額增長給我國的貨幣政策獨立性增加難題。我國一方面以外商直接投資方式高成本借入資金,另一方面又以外匯儲備的方式向外借出資金,使我國陷入得不償失的“資金流動怪圈”。
不和諧之二:斬首式并購,民族經濟前途堪憂。近年來,跨國公司正在利用其技術、品牌和規模優勢,加大在我國境內的并購進程,并且在并購時往往堅持“必須絕對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預期收益率必須超過15%”的“三必須”原則,不斷擴大其壟斷地位。凱雷收購徐工機械、摩根斯坦利下屬基金收購山水集團(中國最大的水泥企業)……這種斬首式并購案例近年來不斷發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占全國產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電梯生產廠家已經由外資控股;化妝品行業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汽車行業90%的銷售額來自國外品牌。民族經濟路在何方?
不和諧之三:政績驅動,利用外資績效欠佳。許多地方政府將利用外資的金額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為了完成指標,一些地方給予外商超出國家規定的種種優惠,包括土地使用及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有的甚至不顧國家政策規定,引進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項目,不僅占用大量耕地,還破壞了環境。這些優惠政策所吸引的大多是優惠政策敏感型外資,它們利用我國的優惠政策及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兩頭在外的外資項目,雖然金額巨大,但對稅收的貢獻卻相當有限,在國內實現的價值增值也頗為有限。
可見,盡管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但是在當前,我國迫切需要對利用外資的預期進行理性調整,希望外資在謀求經濟利益的同時,能夠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保護環境,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并催生當地的配套產業集群,為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做出貢獻。
基本調整思路為:我們一方面仍需吸引大量外資來促進經濟發展,即保“量”;另一方面,要把工作重點轉向吸引高質量外資,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相一致,即注重“質”的提高。這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企業的共同努力。具體而言: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調整,保“量”。引導外資在繼續投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同時,更多地參與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及促進中部崛起的發展進程,發展當地具有較好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的特色產業,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中央政府外資政策的產業導向調整。鼓勵外商投資先進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現代農業等,并繼續鼓勵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物流中心和培訓中心,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地方政府業績考核標準調整。改變以往片面追求招商引資數量而忽視質量的政績標準,在引資目標中明確質量和效益的重要地位,通過著力打造高效率的產業集群,吸引外資更多投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項目,同時使本土企業借助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和營銷網絡進入國際市場,逐漸積累自己的要素優勢,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價值增值能力的提高。
企業自身技術創新升級調整。在新的利用外資形勢下,我國企業自身應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練好內功,同時加強與外資在科研和技術開發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技術外溢效應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并借此進一步吸引高質量的外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