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樓12月18日迎來一位新老板,接替拉姆斯菲爾德出任國防部長,他就是羅伯特·蓋茨。現年63歲的蓋茨比卸任的拉姆斯菲爾德年輕11歲,但也是具有相當資歷的政壇老手。自1966年開始其中情局情報員的生涯后,蓋茨在美國家安全的驚濤駭浪中摸爬滾打了27年,曾服務于六屆政府,有著輝煌的政壇生涯。20世紀80年代他曾在里根政府中任中情局副局長,1989年~1991年任老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冷戰結束之初,他又被任命為中情局局長,直至1993年。過去四年,他擔任美國得克薩斯州農工大學校長。今年年初,國會成立兩黨人士組成的伊拉克研究小組,蓋茨受邀再次出山,擔任小組成員,在小組即將拿出解決伊拉克問題報告的同時,臨危受命,接手防長一職,一舉成為布什政府的第二號重要人物。

態度精明、謹慎,意識形態保守、強硬,崇尚各種名目的創新、改革,這是勾勒新防長性格特點的關鍵詞。當年中情局的同僚稱,蓋茨是一個精明的政壇老手,“知道如何對付官僚”,他做到現在的職務不是逐級升遷,而是被破格提拔,連升好幾級。
蓋茨曾在喬治敦大學獲俄羅斯與蘇聯歷史學博士,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中情局專門從事蘇聯情報分析,是個反共強硬派。然而,仕途一路順暢的蓋茨也曾遭遇過兩次挫折,這與其有時過于謹慎和取巧的個性有關。美分析家約翰·普芮多斯出版的新書《確保民主:中情局的秘密戰爭》披露道.蓋茨的這一個性使他失去了兩次被提名為中情局局長的機會,第一次是因為在“伊朗門事件”中知情不報,造成對權力濫用的縱容;第二次是為討好里根政府而有意歪曲情報真實性,最終使參院沒有通過提名。不過,冷戰的結束使蓋茨時來運轉,忠誠的個性為他等到了機遇,老布什任命他為中情局局長,直至下一屆政府找到新人。
喜歡提出各種改革創意,是蓋茨多年擔任行政領導職務練就的又一個特征。但是,其個性中謹慎的成分又使其改革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后不了了之。盡管他被前同事描繪成“喜歡把自己當成一個把一切打亂再重新組合的人”,但從其謹慎的性格特點來看,一般認為他不會在擔任防長期間加快改革或出臺任何新的戰略。目前,其首要目標可能是修復拉姆斯菲爾德時期疏遠的各種關系,包括重新確立防長辦公室與部隊將領間的關系,分清各項工作職責,并忠心耿耿地執行白宮政策。
美國內普遍認為,蓋茨上臺是布什政府要改變伊拉克政策的標志。布什在提名時稱,國家需要一個看待伊拉克問題的新視角,蓋茨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可見,布什對這名六朝元老抱以厚望。在參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蓋茨初步展露了他的看法,得到兩黨議員的一致認可,被認為是獨立、誠實和坦率的。他認為伊拉克沖突的結果“將塑造今后幾十年的世界”,美國在伊拉克既沒有勝利,也沒有失敗,“所有的選擇都在桌面上擺著”,需要研究出一個“保全我們長期利益、防止伊拉克陷入混亂”的戰略。這一戰略將與整個大中東地區的穩定密切相關。他支持美國入侵伊拉克行動,反對盡快撤軍,因為“這樣會使整個世界陷入危險境地”,美軍應在伊保持某種長期存在,盡管數量會縮減很多。以上主張很可能成為未來美國所謂新的伊拉克政策。
由此可見,蓋茨在原則上與拉姆斯菲爾德并無太多分歧,白宮用他取代拉氏不過是轉移視線之策,同時也為自己找一個更聽話的代理人而已。換言之,關在對外戰略和策略上不會發生方向性的變化。在伊拉克問題上,蓋茨的上臺意味著會有一定微調,對他的任命也有利于美對伊朗、敘利亞采取相對溫和的政策,但總體而言,一切仍在既定的框架內緩慢演進,包括美對臺政策,國防部會繼續扮演鷹派的角色。因而,蓋茨這個新防長發揮作用的余地并不大。他告訴媒體自己其實最喜歡的,還是當大學校長的日子,或許就是有意無意透露出的無奈吧。不管怎樣,蓋茨此次“受命于危難”,重拾與布什家族的“精誠合作”,是否能引導國家安全這艘大船安然前行,防止重蹈“泰坦尼克”的命運,靠的不僅是其高超的技巧,恐怕還要幾分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