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臺灣島內媒體稱之為對馬英九和陳水扁進行“信任投票”的臺北、高雄市長選舉,終于在2006年12月9日塵埃落定。國民黨籍的郝龍斌以壓倒性優(yōu)勢當選臺北市長,為馬英九守住了臺北“大票倉”。民進黨籍的陳菊也在一片爭議聲中以1114票的些微差距當選高雄市長,替民進黨守住了南臺灣的半壁江山。“北藍南綠”的選舉結果不但使陳水扁暫時從下臺危機中脫困,也使民進黨得以遏止“三合一”敗選以來的頹勢,而且使泛藍發(fā)展勢頭受阻,馬英九“總統(tǒng)”之路布滿荊棘。

選舉結果:藍小輸,綠大贏
表面上看,國民黨在臺北、高雄市長、市議員選舉中的表現尚可;郝龍斌以69.2萬票、53.81%的得票率當選市長,比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多了近17萬票、高了13個百分點。在市議員選舉方面,國民黨斬獲總共52席中的24席,比上屆多了4席,仍然維持市議會最大黨地位。黨籍高雄市長候選人黃俊英雖以1114票的微小差距落選,但在市議員部分,國民黨斬獲總數44席中的17席,比上屆增加5席,躍升為議會最大黨。
然而島內媒體認為,國民黨在臺北市該大贏而未能大贏、在高雄市該小勝而未能小勝就是小輸;民進黨在臺北該大輸而未大輸、在高雄應小輸而未輸就是大贏。因為這次“雙城之戰(zhàn)”是在國民黨經歷了2004年“立委”選舉、2005年“三合一”選舉“二連勝”的基礎上的一次選舉,是在陳水扁連串弊案曝光、內部“倒扁”之聲四起、泛藍發(fā)動三次“罷免”、施明德掀起“百萬人倒扁”嚴重沖擊泛綠士氣的情況下舉行的。國民黨不但無法攻下高雄市,反而讓民進黨在臺北的得票率比上屆增加5個百分點,這對國民黨不能不說是一大挫敗。
結果顯示:
“北藍南綠”格局未變
長期以來,臺灣政治版圖呈現“北藍南綠”的結構。2005年底的“三合一”選舉中,國民黨在新任黨主席馬英九“不過半就辭職”誓言的刺激下.曾經稍稍有所突破,成功占領嘉義市這個被民進黨長期盤踞的“泛綠大本營”。但此次“雙城之戰(zhàn)”中,民進黨保住南部重鎮(zhèn)高雄市,固守云林、嘉義以南的傳統(tǒng)票倉,勉強保住泛綠在南臺灣的“半壁江山”。而原本有心強渡濁水溪、收復高雄市的國民黨,功虧一簣,進攻勢頭受挫。這意味著,泛綠在南部的基本盤仍然相當穩(wěn)固。而民進黨在臺北市的失敗也在證明,北臺灣仍是泛藍的天下。選舉結果表明,臺灣政治北藍南綠的基本政治格局并沒有因陳水扁當局的弊案而出現大幅移動;陳水扁的執(zhí)政績效不彰、“國務機要費”弊案、馬英九的“特別費案”和危機處理能力,以及施明德的“百萬人倒扁”運動等等,對選情的沖擊均非常有限。“北藍南綠”的選票結構仍將是2008年“總統(tǒng)”選舉的基本版圖。
政治影響:陳水扁保住權位
高雄之戰(zhàn)既是民進黨的“政權保衛(wèi)戰(zhàn)”,也是陳水扁狙擊黨內改革派、壓制異議聲音、防止黨籍“立委”倒戈的“個人權位保衛(wèi)戰(zhàn)”。為此陳水扁不惜違背“不參與選舉和黨務”的諾言,親自投入高雄選戰(zhàn),成為高雄保衛(wèi)戰(zhàn)的“功臣”。經此一役,陳水扁不僅大幅緩解提前下臺的壓力,而且有利于遏制黨內要求改革的聲浪。更主要的是,陳水扁掌控民進黨走向的籌碼有所增強。未來無論是在確定黨內接班人選的“立儲”問題上,還是在設定競選主軸、大政方針政策等議題上,陳水扁的聲音都將被重視。
黨內接班:重回“戰(zhàn)國時代”
選舉結果還使民進黨“四大天王”的實力對比出現變化,原來蘇貞昌“一人獨大”的格局被打破,蘇、游、謝、呂重回“人人有希望、個個無把握”的混沌狀態(tài)。原本實力較弱、已準備在高雄敗選后引咎辭職的黨主席游錫望,因為在政爭中“保扁”有功、在選舉中輔選有成,有望接收黨內急獨勢力和深綠選票,并在陳水扁的支持下更上層樓。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在競選臺北市長之前,苦于沒有舞臺,逐漸被邊緣化。但在此次選舉中,他“以一人敵一黨”,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居然能沖出52萬票的高票,雖敗猶榮。再加上陳菊勝選得益于謝的政績,黨內對此心知肚明。黨內已有人醞釀推謝長廷代表民進黨出馬競逐大位,大有與蘇平起平坐之勢,成為本次選舉的最大贏家。原來處于接班第一順位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卻是有得有失。從有利方面看,一向“挺蘇”不遺余力的黨內派系新潮流系又得一分(陳菊屬于新系),使原本就“挺蘇”的高雄縣、屏東縣、臺南縣連成一片。在臺北市,新系推舉六位市議員候選人,當選五席。不利的是,蘇在選前“挺扁”不力,在“打馬(英九)”方面配合度不高,在與陳“切割”方面表態(tài)過早,已成為陳水扁的“眼中釘”、“肉中刺”。選后謝長廷崛起,游錫堃權位回穩(wěn),蘇貞昌的“相對優(yōu)勢”遭到削弱,不排除喪失“行政院長”之虞。“副總統(tǒng)”呂秀蓮緊跟陳水扁,在此次選舉中既無加分,也無失分。未來黨內接班的內斗將更加激烈,尤其以蘇、謝之爭最為引人注目。
泛藍共主:
馬英九“危”中有“機”
反觀國民黨,不僅未能攻下高雄,甚至未能守住臺北基本盤,郝龍斌在臺北的得票數比2002年的馬英九的87萬余票少了17萬票,得票率下滑近11個百分點。意味著2008年選舉馬英九仍面臨重重危機。第一,在政績如此之差、弊案如此之嚴重的情況下,民進黨仍能小勝,說明泛綠基本盤仍然比較穩(wěn)固,間接反映出馬英九開拓選票的能力有限。第二,選舉結果顯示,“本土意識”超出所謂“清廉價值”,“臺灣認同”、“省籍牌”、“統(tǒng)‘獨’牌”依然是民進黨的“選舉王牌”。這些關鍵因素將對馬英九的外省籍背景構成不小的沖擊。第三,即使在“特別費案”上擺脫辭黨主席及停權的威脅,馬英九也將因北高市長“小輸”受到黨內挑戰(zhàn)。其整合能力、危機處理能力、領導能力、領導風格和“不沾鍋個性”,都將受到質疑。第四,馬英九未能通過北高選舉確立“黨內獨尊”地位,難以挾民意在黨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此外,能否處理好與連戰(zhàn)、王金平的關系,減少內耗,避免分化,仍是馬英九必須認真面對、妥善解決的重要課題。
但“危”中也有“機”。馬英九任黨主席后一路順風,連戰(zhàn)連捷,馬和整個國民黨逐漸出現“驕”、“嬌”之氣。反映在此次選戰(zhàn)上就是輕敵,以為“躺著選都能贏”,反映在政治運作上,就是處處求穩(wěn)怕變,老把“理性”、“負責”等中產階級的偽善掛在嘴上,缺乏在野黨所應有的“草莽氣息”,不如民進黨兇悍。經此挫敗,馬英九和國民黨如能有所觸動,并及時調整戰(zhàn)略戰(zhàn)術,也許還有與民進黨放手一搏的希望。
流風所及:兩黨政治的趨勢更為明顯
親民黨宋楚瑜在臺北市長選舉中的得票未突破5%的門檻,在泛藍大本營中的“封刀之作”以慘敗收場,于選后第一時間宣布退出政壇。親民黨雖在臺北、高雄兩市分別提名8人,但臺北、高雄分別僅當選2名、4名,席次分別比2002年下降6席、3席,得票率也大幅下降。臺聯黨同樣以慘敗告終,李登輝與民進黨“對著干”的選舉思路在黨內受到抵制,在關鍵時刻甚至指揮不靈。隨著宋楚瑜淡出,李登輝式微,親民黨、臺聯黨將逐漸泡沫化。雖然短期內尚不會徹底崩盤,但它們向國民黨、民進黨討價還價的籌碼減少,未來發(fā)展面臨或合并關張或依附求存的困境,島內政壇重組勢在必行。更主要的是,由于2007年“立委”選舉“單一選區(qū)兩票制”的實施,小黨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被擠壓,以國民黨、民進黨為主體的兩黨政治將正式確立。
兩岸關系:
仍將被“深綠”所綁架
陳水扁在選舉中全力訴求“臺灣主體意識”,炒作“臺灣認同”,叫囂“高雄選舉是中國臺北與臺灣高雄的對決”,要搞“第二共和憲法”等,再次激化了臺灣根深蒂固的省籍矛盾。民進黨靠打“省籍牌”、“統(tǒng)獨牌”拿下高雄市長,再度證明“統(tǒng)獨牌”、“兩岸牌”仍是民進黨最廉價也最有效的法寶。這預示著陳水扁將在剩余的任期內不遺余力推動“憲改”,走上“法理臺獨”的不歸路。出于選舉考慮,不排除國民黨重新檢討“尊憲、行憲不修憲”的政治路線,在民進黨的挾裹下“放水”,被迫同意“修憲”,甚至主動與民進黨展開“臺獨飆車”,使兩岸關系面臨重大危機。另一方面,蘇貞昌有意有限度地提高島內企業(yè)投資大陸上限、開放大陸游客赴臺觀光的“蘇修路線”,可能因“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強力牽制而被迫調整,甚至因蘇的去職而煙消云散,如此則兩岸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將出現更大的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