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和基本政策,一方面延續了前幾年的態勢;另一方面針對俄羅斯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推行的某些經濟政策提出了較為明確與具體的實施措施。
宏觀經濟狀況進一步改善
在2000年至2005年GDP年均增長6.8%的基礎上,2006年1~9月俄羅斯GDP增長6.6%。根據2006年10月普京的估計,全年將增長6.6%。
截至2006年10月1日,俄羅斯黃金外匯儲備已達2660億美元。1~9月,黃金外匯儲備增加了839.57億美元。相當于“儲蓄銀行”的穩定基金不斷增加,截至2006年10月1日已達700多億美元,預計到年底該項基金總額將占GDP的8%,到2007年提高到12%。
外貿順差大幅度增加。2006年1~9月,俄外貿總額為3378億美元(同比增長28.8%),外貿順差為1124億美元(同比增長29%)。1~9月中俄貿易額為246.4億美元,同比增長18%,全年兩國貿易額有可能達到350億~360億美元。
政府外債大量減少。在2005年償還了巴黎俱樂部150億美元之后,2006年8月俄又提前還清了巴黎俱樂部237.37億美元債務。這樣,俄羅斯政府外債總額就從1999年的1545億美元(占當年GDP的84%)降至2006年10月1日的501億美元。到2007年將降至467億美元。
通脹率有所下降。2006年1~10月通脹率為7.5%,預計全年通脹率為9%,這將低于2005年的10.9%。
另外,由于俄羅斯投資環境的改善,2006年頭9個月吸引外資達270億美元,而2005年全年吸引外資只有261億美元,2004年為125億美!元。按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金額排名,2006年俄位于全球第15位。

全力推行加速經濟發展的方針
普京執政以來,一直把俄羅斯內外政策的著力點放在發展經濟上,強調俄羅斯的最主要危險依然是經濟方面的,最主要的任務是保證經濟增長。2006年5月普京發表的總統國情咨文中再次強調:“必須爭取高速發展經濟,并把這作為絕對優先目標。”普京之所以堅持要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其主要原因有四:首先,在普京看來,實現經濟高速增長是俄羅斯對所遇到的國內外各種挑戰和威脅的惟一回答。其次,普京競選總統時提出了富民強國綱領,如果增長速度上不去,那就無法實現這個綱領。第三,如果低速增長,就意味著俄羅斯21世紀初在經濟上難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而使俄羅斯難以成為強國,而這恰恰是普京步入政壇以來最為重要的政治理想。第四,在經濟力量已成為國際斗爭中最重要的、也是決定性的力量的當今世界,經濟上不去,俄羅斯就很難與它作為多極世界中一級的地位相稱。
采取具體措施 改變經濟結構
調整俄羅斯經濟結構,改變以燃料、原材料出口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這是多年來俄羅斯反復強調的一個問題,但收效甚微,經濟原材料化并沒有改變,輕紡工業產品大量靠進口的局面也未改變,制造業產品出口不斷下降。針對這一情況,普京在2006年的總統國情咨文中再次強調要采取具體措施來改變俄羅斯的經濟結構,要讓經濟具備嶄新的素質。2006年俄羅斯在這方面的思路與主要政策措施有:
1.國家要增加用于改變經濟結構的投資,并正確選擇國家投資的項目,即重點用于對調整國家經濟結構有重要作用的項目上。
2.加快制造業的發展,并提高其質量與競爭能力。
3.制訂《2006~2008年輕工業發展措施計劃草案》。目前俄羅斯輕工業品市場總價值為1.25萬億盧布,但俄國內生產的比重僅占17.7%。
4、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以帶動制造業的發展。根據2005年的計算結果,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大約比菲律賓少67%,比泰國少78%、比墨西哥少90%、比馬來西亞和中國少92%、比韓國少94%。由于俄羅斯機電產品缺乏競爭能力,近幾年來俄向中國出口的機電產品不斷下降,在2001~2004年,俄對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在雙邊貿易總額中占的比重分別為24.9%、19.9%、15.9%和11.9%,到2005年已降到2.2%。
進一步加強對具有戰略意義部門的控制
在堅持經濟市場化與自由化轉軌方向的前提下,俄羅斯進一步對一些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部門與領域加強調控。普京執政以來,在政治方面強化國家權威和中央集權,主要目的是保障政局穩定,整治腐敗,使國家的經濟社會政策得以順利執行;而經濟轉軌方面,一直堅持自由化與市場化的方向,但與此同時,俄羅斯出現了“新國有化”(也有人稱為“去私有化”)趨勢。這主要是針對葉利欽時期由于過度、過急的私有化政策導致國家對重要領域失去主導作用而采取的糾偏政策。從這幾年“新國有化”的情況看,主要集中在油氣、軍工、飛機制造、重型機械、汽車、核能、礦產開采、海洋運輸、民用機場、銀行、造船等領域。
俄羅斯“新國有化”的主要目的是:
第一,增強國家對經濟的主導作用,特別是對影響國家重要經濟戰略利益的領域加強調控力度。例如,2004年12月,國家全資的俄羅斯石油公司以93.5億美元收購了尤科斯石油公司最大的子公司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76.79%的股票。2005年9月,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以131億美元收購了全俄第五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亞石油公司72.66%的股份。這樣,使國家對石油這一重要戰略物資的控制率達到1/3。
第二,進一步打擊與削弱寡頭勢力,防止國家政權寡頭化,剝離寡頭與政治的關系,不允許寡頭參政以及對國家經濟政策指手畫腳。
第三,在一些重要經濟部門培植一些大型國有控股企業,目的是保障國家重要的產業政策得以實現。俄在“新國有化”時,并不要求100%的股份,而是保持51%的股權。
不過,在論及這幾年俄羅斯出現的“新國有化”現象時,必須指出以下兩點:一是,原規定的進一步私有化的進程不會中斷,按規定,2008年以前,俄要將國家不需要的國有資產全部售完;二是,“新國有化”并不是要搞一個大規模的運動,而只是在某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領域的某些企業中進行,采取“個案”處理的辦法。
油氣國際合作上矛盾與爭斗日趨增多
2006年俄羅斯的油氣國際合作,一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另一方面摩擦、矛盾乃至爭斗也日益增多與激化。這是俄羅斯大打油氣牌、把它視為重要的外交資本、盡可能展示其油氣大國地位等戰略思維的反映。
油氣合作一直是俄歐間一個重要的合作領域。目前,俄羅斯石油占歐洲市場的18%~20%,天然氣占25%~28%。2006年俄歐在這個領域的合作繼續發展。俄與德國管道項目進展順利,雙方已簽訂了修建俄德管道的原則協議。管道長1200公里,設計運力為550億立方米,預計投資105億美元。2006年俄與意大利、美國、法國、挪威、瑞典、丹麥等很多歐洲國家在油氣合作方面均有新的進展。特別要指出的是,2006年7月圣彼得堡召開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突出了能源問題,向世界發出了明確的信息:俄羅斯是油氣超級大國。
俄在油氣領域加強國際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表現在:一是先后與烏克蘭、格魯吉亞、摩爾多瓦、白俄羅斯等國發生沖突,從經濟角度看,核心問題是價格,即俄要大幅度提價。自然,價格背后的政治因素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對歐盟國家的油氣合作,普京一直拒絕簽署一份對歐盟能源穩定供應與更加開放能源市場具有約束力的文件。
看來,俄羅斯把能源上的國際合作視為重要的外交資本,日益政治化并充分利用它獲取最大利益的政策不會改變。
2005年,俄羅斯通過了《2006~2008年俄羅斯經濟社會發展中期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規定了由普京提出的四大“國家優先發展項目”,即衛生、教育、住房和農業。對2006~2008年三年經濟增長的可能性。提出了三種方案。這三種方案主要是根據對石油價格的不同判斷而分別測算的。
《綱要》還提出了三種經濟發展模式:一是繼續實行現行的、走資源型與利用現有生產能力的經濟增長模式;二是推動新經濟部門發展即走創新型經濟增長模式;三是人力資本發展戰略。俄羅斯要加速從資源型經濟增長模式向發展型模式的轉變,使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創新、人力資本、高科技與自由經營的基礎上。
按《綱要》預測,通過實施積極創新型的發展戰略,俄羅斯GDP在2005~2008年將增長26%,到2008年GDP將達到29.3萬億盧布,約合1.1萬億美元,按國際標準,俄羅斯屆時就可成為經濟大國。到2015年人均GDP可超過1萬美元,俄羅斯就可成為經濟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