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以檢察機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為視角,就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這一議題展開探討。在論述了化解矛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檢察機關在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進而就最大化地運用檢察職能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進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關鍵詞:檢察機關 和諧社會 化解矛盾
黨的第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論述,“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矛盾的持續過程”。這一論斷的提出表明,我們黨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是建立在唯物辨證法和馬克思主義矛盾論的基礎之上的;同時,因伴隨著社會經濟的深刻變化,各種社會矛盾更多地以司法訴求的方式進入了司法領域,這一論斷也為承擔著法律監督職能的檢察機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本文以檢察機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為視角,就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這一議題展開探討。在論述了化解矛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檢察機關在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進而就最大化地運用檢察職能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進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一、化解矛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工作
(一)“和諧”與“矛盾”的關系
“和諧”與“矛盾”并不是矛盾的。辨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而和諧者亦非“同一”也,而有“統一”之意,承認矛盾的存在,強調矛盾的順和、協調,而力避抵觸、沖突。[1]實質上,“和諧與矛盾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且在一定意義上,矛盾論更具有基礎性,因為如果社會上根本就沒有矛盾,或者是根本就不承認社會上存在矛盾,那和諧的問題就失去了它的針對性”[2]。和諧社會反映在社會中即為各種社會矛盾被有效地控制在較低水平而不激化、不尖銳的一種社會狀況。
(二)化解矛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工作
目前,我國總體是和諧的,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一些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和不平衡問題,“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機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3]。這些矛盾和問題引發了諸如干群關系緊張、刑事案件高發、群體性事件大量增加等凸顯人民內部矛盾的現象,最終將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法治化的進程,社會和諧更無從談起。所以,化解矛盾成為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工作,“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矛盾的持續過程”,在這一工作過程中需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二、檢察機關在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從應然角度的思考
上文所提到的影響社會和諧的眾多矛盾的內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法治角度分析,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權力不當運行和權利漠視法律所致;同時,大量的矛盾以案件的形式不斷匯聚到國家法律工作領域,法律手段已成為調解社會關系的主要手段;而社會不公引發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尤其是“無直接利益沖突現象”日益增多,導致必須探索經濟手段以外消解社會對立[4]。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尊從一直為衡量一個社會法治程度的標尺,公正也為法治追求的終極目標,因此,解決這些矛盾需要國家和社會在法治的架構內運行,推進法治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檢察職能因其所具有的法律監督權屬性必然成為實現法治、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我國《憲法》第129條、《檢察院組織法》第1條都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在權力配置體系中,給檢察機關作出了科學的定位,即檢察機關是中國憲政體制特有的,與行政機關、軍事機關、審判機關并列的專門法律監督機關。[5]由于制度性優勢,檢察機關與其他法律監督主體相比,在實現法治、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中理應發揮重要作用。
(二)從實然角度的思考
檢察機關抽象的法律監督職能通過三項具體的檢察職能予以實現:一是通過行使批捕權和公訴權,實施對守法主體(公民和社會組織)遵守刑事法律情況的監督;二是通過行使職務犯罪偵查權,實施對國家工作人員執法情況的法律監督;三是通過行使訴訟監督權,實施對刑事(包括刑罰執行)、行政訴訟活動和民事審判活動的法律監督。2006年1月至11月,全國檢察機關重點打擊涉及公眾利益領域犯罪,共批準逮捕各類刑事犯罪嫌疑人815971人,提起公訴897561人,有力地打擊和震懾罪犯,維護社會穩定;重點查辦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保障、征地拆遷、醫療、就業、就學等涉及到人民群眾直接利益領域的腐敗問題,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案件32369件38457人,其中大案17449件,進一步推進反腐工作,融洽干群關系;強化訴訟監督,對訴訟活動中的違法情況提出糾正意見18463件次,監督偵查機關立案15870件,提出刑事抗訴2832件,提出民事行政抗訴11633件、再審檢察建議5130件,及時化解矛盾,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6]上述一系列數字已表明,實踐中檢察機關在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江蘇省檢察院組織的“我眼里的檢察官”問卷調查呈現的結論之一為無論是社會形象、社會聲望、職業素養還是社會影響力,公眾對檢察官都普遍持有正面、積極的評價。檢察官們作為檢察職能的實踐者,在一定程度上,這一評價也恰是檢察機關的檢察職能運用情況的折射。
三、最大化運用檢察職能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途徑的探索
上文已經論述了檢察機關在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不可替代作用。然而,檢察職能在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功能的發揮途徑不應僅局限于此,筆者將對其進行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是指檢察機關以國家法律監督者的身份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而無人起訴的案件,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的變化,國有資產流失、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社會弱勢群體缺乏有力的保護等問題大量涌現,由于被侵犯的權利主體的不明確,其引發的該類矛盾的化解難度更大,這些已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各界對建立公益訴訟制度的呼聲亦漸強。法學界在為公益訴訟脫胎催生之時,基于檢察權內涵公訴權的訴訟理論、檢察權的公共性特征及國外的立法例等理論和實踐依據,提出檢察機關應是參與公益訴訟的最適合的主體。[7]司法實務界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河南省方城縣人民檢察院早于1997年既已提起了我國首例公益訴訟。但由于公益訴訟尚未受到高度重視,其應有的作用亦未能充分發揮出來。檢察機關應在司法實踐中,積極探索,加強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基礎理論研究及我國公益訴訟的具體法律構架設計。
(二)起訴便宜
起訴便宜主義與起訴法定主義相對應,其授予檢察官一定的起訴裁量權,即雖然存在犯罪事實、具備起訴條件,但檢察官斟酌各種情形認為不需要起訴時,可以裁量決定不起訴。其符合“輕輕重重”刑事政策的“輕輕”思想,即對輕微犯罪處罰更輕。構建和諧社會,法律不應再是專政的工具,而是各種社會關系的調解器,各種社會矛盾的化解器,刑罰的輕緩化成為必然。目前世界各國,既無采取絕對的起訴絕對主義也無采取絕對的起訴便宜主義,而是兩者兼而有之。我國刑法通過對犯罪概念設定數量界限[8],在實體上對犯罪范圍作出了一定限制。在程序法上,亦有限制,即以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裁量不起訴制度為根據。[9]但實踐中,檢察機關的裁量不起訴制度受到嚴格制約,尤其在追求起訴率的嚴打態勢下,其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將和諧社會作為建設目標后,應通過裁量不起訴制度體現的對輕微犯罪寬大處理的有效途徑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疏通各種社會憤怨,實行“可訴可不訴的,不訴”原則。至于有些學者提出的引入辯訴交易制度、起訴猶豫制度等,筆者認為,我國現有的裁量不起訴制度尚且虛置,引入這些制度缺乏現實依據。因此,充分發揮我國現行的裁量不起訴制度的功能才是當務之急。
(三)刑事和解
刑事和解是指采用調解方式對刑事案件進行結案。其體現的是恢復性司法的理念,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的國家懲治犯罪的刑事司法模式。在這一刑事司法關系中,國家處于調解人的角色,在犯罪人獲得被害人諒解、被害人獲得犯罪人的精神上的補償與經濟上的賠償的條件下,雙方達成和解,從而化解矛盾。近幾年來,檢察機關對刑事和解予以了高度重視,并開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其尚處于初創階段,規范化程度尚需進一步提高,對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只能使用于較為輕微的犯罪,應有所認識。本文認為,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和節省司法資源,在輕微刑事案件的處理中,凡是可以通過調解而雙方能夠和解的,都盡量不要進入下一個司法程序。
注釋:
[1]參見董新建:《談“和諧”》,《清風苑》2006年第10期;秦川牛:《晏嬰的“和”與“同”》,《清風苑——法律文摘》2006年第12期。
[2]陳占安:《正視矛盾、化解矛盾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年第1期。
[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4]參見鐘玉明,郭奔勝:“我國出現無直接利益沖突現象”,《瞭望周刊》2006年10月17日。
[5]參見韓大元:《關于檢察機關性質的憲法文本解讀》,《人民檢察》2005年第7期(上半月)。該文詳細論述了我國檢察權不同于立法權、行政權和審判權而具有的自身獨立性的法律監督權理論。
[6]數字來源于賈春旺檢察長在全國檢察長會議上的講話。
[7]參見齊樹潔、鄭賢宇:《我國公益訴訟的困境與出路》,《中國司法》2005年第3期;顧增艷:《試論公益訴訟》,《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劉文燕、唐嘉興:《檢察機關參與公益訴訟的法律問題研究》,《黑龍江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上述文章詳細論述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問題。
[8]我國《刑法》第13條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9]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2款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