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對于傳喚乃至其它限制或剝奪自由的措施,關鍵是要依法適用,按照法律規定的“正當程序”,從保障人權和維護法治的觀念出發。其中,加強傳喚措施的審查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權。確認傳喚到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成立自首。
關鍵詞:刑事訴訟 傳喚
刑事訴訟中的傳喚是指通知不需要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自行按照指定時間到達指定地點接受訊問的一種法律措施,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2條第1款規定:“對于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傳喚并不屬于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刑事訴訟法》將其放在第二編第二章“偵查”第二節“訊問犯罪嫌疑人”中加以規定,可見其只是刑事案件偵查活動中的一種手段,但不可否認傳喚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被傳喚人的人身自由。在司法實踐中,傳喚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對案件的實體處理,都具有一定的影響,應該引起執法人員的重視。
一、傳喚與人權保障
人權保障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而人權當中的自由權對人至關重要,它體現著除生命以外的全部權利,人一旦失去自由,他的尊嚴、名譽、價值、事業、家庭及健康等一系列權利都會受到嚴重的損害甚至喪失。正因為此,《憲法》第3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生自由”。而傳喚是可以限制人身自由權的一種措施,根據《刑事訴訟法》第92條第2款的規定:“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最長不超過12小時。不得以連續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可見傳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身自由,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如適用不當,極易造成對公民人身自由的非法剝奪。
對自由的保障靠的是程序,正如美國著名大法官福蘭克福特所說:“自由的歷史基本上是奉行程序保障的歷史”。[1]
筆者認為對于傳喚乃至其它限制或剝奪人身自由的措施,關鍵問題是要依法適用,按照法律規定的“正當程序”,從保障人權和維護法治的觀念出發。從這個意義上來認識和適用傳喚,才能防止錯誤傳喚、非法傳喚,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權。“正當程序首先是指程序公正、合理、透明、受監督和制約。其次是指執法人員必須在執法活動中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2]因而,人權的保障一是靠程序的正當,二是靠執法人員正當地執行程序。不可否認,在目前的傳喚程序中還存在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在本文第四部分將對此進行粗淺的探討。但是在程序既定的前提下,執法人員是否正當地執行程序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檢察機關應當加強對傳喚措施的審查力度,保障傳喚按照法定的程序執行。
二、對傳喚措施的審查
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要加強對傳喚措施的審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權,以下幾個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1.傳喚適用于刑事偵查階段。對已經立案的刑事案件才能進行偵查、運用各種偵查手段和強制措施,傳喚作為偵查手段之一,在立案以前就進行傳喚是不合法的。當前為追求破案率,“不破不立”的做法仍然十分盛行,這不但嚴重違反了程序,同時也嚴重侵犯了人權。因此應當查明在傳喚前對該刑事案件是否已經立案,杜絕非法傳喚。
2.傳喚的對象是犯罪嫌疑人。只有確定為犯罪嫌疑人之后,才能對其進行傳喚,對證人、被害人或其他與案件無關的人是不能使用傳喚措施的。應注意審查案件的偵破過程,明確列為犯罪嫌疑人的人員和原因,防止濫用犯罪嫌疑人的名義違法傳喚。
3.傳喚的機關??h級以上公安機關才有刑事案件的偵查權,因此可以依法適用傳喚措施,派出所是沒有傳喚權利的。檢察機關在辦理自偵案件時也可以依法適用傳喚措施。
4.傳喚的地點?!豆矙C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以下稱《規定》)規定傳喚地點僅限于犯罪嫌疑人所在的市、縣內指定的地點或者其住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另外還規定,犯罪嫌疑人的工作單位、戶籍地與居住地不在同一市、縣的,傳喚應當在其工作單位所在的市、縣進行;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在其戶籍地或者居住地所在的市、縣內進行。
5.傳喚的手續。應注意審查傳喚是否征得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的批準?《傳喚通知書》上是否有犯罪嫌疑人的簽名和指印、是否由其填寫了到案時間和訊問結束時間?若沒有填寫的,偵查人員在其上是否有注明?有多次傳喚的,應查明每次傳喚的具體情況。
6.文明傳喚。傳喚只是一種通知的性質,在送達《傳喚通知書》時,執行人員應當尊重被傳喚人的人身、人格,不得進行人身強制,不得使用械具,不得派員押解,不得侮辱其人格和對其精神施以痛苦。
7.傳喚的時間。應審查到案時間至訊問結束時間是否超過12小時;有多次傳喚的,還應審查各次傳喚的間隔時間是多少;是否有連續傳喚的嫌疑;對被傳喚人采取強制措施的,是否在傳喚期間內作出批準的決定;對于不批準的,是否立即結束傳喚。
8.傳喚后的訊問。每次訊問都應有訊問筆錄,不管是有罪供述還是無罪辯解,訊問筆錄都應附卷,應對照傳喚時間查明傳喚期間內是否有訊問筆錄、有幾次筆錄;訊問筆錄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根據《刑事訴訟法》第96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第一次訊問后,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應查明偵查人員在第一次訊問后是否告知了上述權利。
在案件審查中發現上述問題,情節輕微的可以口頭告知偵查人員,請他們予以糾正;對于嚴重違反程序、侵犯人權的,應當向偵查機關發出檢察建議,堅決要求其落實整改。總之,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應切實擔負起法律監督的職責,引導和規范偵查人員正確執行傳喚法律程序,防止出現對人權的踐踏和對國家法治的損害。
三、傳喚與自首認定
自首是影響量刑的一個重要法定情節,直接關系到案件的實體處理和被告人的利益,經傳喚到案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能否認定為自首?存在爭議。有同志認為偵查機關已將該人確定為犯罪嫌疑人,并對其進行傳喚,在這種情況下到案,不是自動投案,因此不構成自首。但是筆者認為經傳喚到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成立自首。
從自首的兩個構成要件來看,一是自動投案,二是如實供述,如實供述是符合的,關鍵是看是否屬于自動投案。筆者認為經傳喚到案屬于自動投案,首先,如前文所述傳喚只是一種通知的性質,其實質是犯罪嫌疑人自行按照偵查人員指定的時間,到達指定的地點接受訊問,它強調被傳喚人到案的自覺性?!缎淌略V訟法》并沒有將傳喚規定為強制措施,其只是偵查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的一種手段,《規定》也規定,經過傳喚沒有正當理由不到案的,才可以拘傳,這也證明傳喚時是不能進行人身強制的,除非變更為強制措施?!兑幎ā愤€規定,“嚴禁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僅憑懷疑就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可見雖然偵查機關將該人列為嫌疑人,但既是嫌疑,就存在有罪和無罪兩種可能,既然并未對其采取刑事強制措施,證明其嫌疑的程度還不是很高或是證據還不確定,只是屬于一個排查的對象。在實踐中,當犯罪嫌疑人收到《傳喚通知書》后,其可以選擇主動配合,接受訊問,也可以拒不到案甚至逃離、躲避偵查,因此犯罪嫌疑人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歸案具有自動將自己置于司法機關控制之下的性質,具有投案的自動性和主動性。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自首和立功具體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第1條的規定,“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機關發覺,或者雖被發覺,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訊問、未被采取強制措施時,主動、直接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的屬于自動投案”。經傳喚到案顯然符合《解釋》中“未被采取強制措施”的規定,同時,訊問只有在傳喚到案后才能進行,并且進行訊問需要符合法定條件,因此在到案后與訊問之間是有一個時間間隔的,不論這個間隔是短還是長,可以確定犯罪嫌疑人在到案時,是未受到訊問的??梢?,經傳喚到案符合“尚未受到訊問、未被采取強制措施”的規定。根據《解釋》,犯罪嫌疑人在尚未受到訊問、未被采取強制措施時主動投案的,屬于自動投案,能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成立自首。
另外,《解釋》中同時還有“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緝、追捕過程中,主動投案的,應當視為自動投案”的規定。這樣就會產生下面這種情況:一個殺人犯作案后潛逃,在被通緝、追捕過程中投案的,根據《解釋》的規定應當視其為自動投案,投案后能如實供述的,成立自首。而若該殺人犯作案后并未潛逃,僅因受到偵查人員的懷疑而被傳喚,即主動到案接受訊問如實供述的,反而不成立自首。顯然,前者比后者人生危險性、社會危害性都要嚴重得多,而前者構成自首,后者反而不構成自首,跑的反而是自首,不跑的反而不是自首,這無異于鼓勵犯罪嫌疑人作案后逃跑,明顯不妥,于法于理于情都不通,也不符合立法規定自首的本義。
四、幾點建議
如前文所述,我國現行的刑事傳喚制度還存在一些不盡完善之處,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筆者提出如下建議,以期對此能有所裨益。
?。ㄒ唬┙鲉镜膱笈绦?br/> 《規定》第173條規定,傳喚需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但是并沒有規定批準的具體程序,導致司法實踐中對傳喚措施的濫用,侵犯了犯罪嫌疑人權利。建議參考對刑事強制措施報批程序的規定,可規定為“需要傳喚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制作《呈請傳喚報告書》,說明傳喚的理由,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并簽發《傳喚通知書》。”這樣可以使偵查人員的傳喚有一個制約,盡量減少隨意傳喚。
(二)縮短傳喚時間
傳喚畢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身自由,根據法律規定一次傳喚最長可達12小時,這個時間和拘傳是一樣的,傳喚作為一種非強制措施,卻能起到和強制措施相同的作用,這種設置是不科學的。在實踐中,傳喚只是對嫌疑人的初步懷疑,如果有重大嫌疑,完全可以采取強制措施,并且傳喚后的訊問往往并不需要12小時,經常出現偵查人員用足時間從而人為限制嫌疑人人身自由的情況。建議縮短傳喚時間,可修改為“傳喚持續時間最長不超過6小時”。
?。ㄈ┟鞔_傳喚次數及兩次傳喚間的時間間隔
雖然相關法律規定不得以連續傳喚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但是并沒有對傳喚的次數予以確定,也沒有對兩次傳喚的間隔時間加以明確規定,這就容易造成以傳喚為名長時間限制人身自由、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因此,應當明確對同一犯罪嫌疑人傳喚的次數,筆者認為限定為三次較為合適,超過三次就不能再進行傳喚,符合條件的應當變更為適當的刑事強制措施。對于兩次傳喚間的時間間隔,應以保障犯罪嫌疑人有充足的休息時間為前提,避免那種前腳剛剛走出大門,隨即又被傳喚的情況發生。當然,這個問題在拘傳中也同樣存在,應當在以后的立法中一并加以解決。
?。ㄋ模┮幎▓绦袀鲉静坏蒙儆诙?br/> 目前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沒有規定執行傳喚的人數,導致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單人傳喚的情況,不利于人權保障,為體現程序正義,應明確規定執行傳喚不得少于二人。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拘傳的執行人數,《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規定執行人員不得少于二人,但公安機關的《規定》對此沒有作規定,這應該引起重視。
(五)建立傳喚的告知制度
告知制度,是指執行傳喚的偵查機關和偵查人員把被傳喚人依法應當知道的情況和依法享有的權利有效地使被傳喚人明白的一種制度。告知體現的是對人權的尊重,是文明執法、平和執法的必然要求。偵查人員在送達《傳喚通知書》時,應當告知被傳喚人涉嫌的罪名及傳喚其的理由,告知不按時到案的法律后果;多次傳喚的,每次都應告知傳喚理由;在傳喚到案開始訊問之前,應告知被傳喚人的法定權利和義務;第一次訊問之后,應告知其有聘請律師提供法律幫助的權利;如果被傳喚人是未成年人,應當及時將傳喚時間、地點通知其父母或監護人等。
?。┙ㄗh司法解釋明確經傳喚到案的視為自動投案
如前文所述,由于各人對《解釋》和傳喚措施的理解不一致,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有些經傳喚到案的被告人沒有認定為自動投案,從而失去了構成自首的機會,直接影響了對其的量刑,造成同罪不同罰的情況,不利于權利保障和司法公正。建議在《解釋》第1條中增加“經傳喚到案的,應當視為自動投案?!钡囊幎?,
以統一司法標準,鼓勵犯罪嫌疑人主動歸案。
注釋:
[1]轉引自陳桂明著:《訴訟公正與程序保障》,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頁。
?。郏玻輰O謙著:《逮捕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