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8日,香港大會堂,香港2007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
一年一度的法律年度開啟典禮是香港法律界的一件大事。在典禮上,法律界人士聚首一堂,聽取4位法律界核心人物的精彩演講。演講的主旨在于強調法治對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的重要,當然不同年度會有不同的側重點。今年的演講中,還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
今年我有幸獲得邀請前去觀禮。當天下午4點,我從律政司拿到邀請信件。拆開信封,里面有3件物品:邀請卡、回復卡、日程表。邀請卡很漂亮,燙金鑲邊,頂部是大紅色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下面用繁體字寫著:法律年度開啟典禮,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敬約,時間、地點。背面是英文的同樣內容。我注意看了看。典禮的英文說法是Ceremonial Opening of Legal Year。回復卡的用意是提前通知會主辦方自己是否出席,我因剛從內地返回,便直接前往。
下午5點,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在愛丁堡廣場檢閱了由40位警員組成的香港警察儀仗隊。檢閱過程簡單、莊重,儀仗隊員全身戎裝,手執帶刺刀的锃亮的步槍。李國能身著黑袍、頸系白巾,從儀仗隊員面前一一走過,160多位司法人員和資深大律師列隊注目觀看。司法人員的隊伍以華人為主,也有部分外籍人士。他(她)們個個身披法袍,半數以上頭戴假發。不論是法官還是律師,大家假發的顏色、款式基本相同,但袍子的顏色分為紅、黑二色,其中黑袍又有不鑲邊、鑲黃邊和鑲紫邊三種區別。事后我專門請教了香港律政司副法律政策專員黃繼兒先生,他告訴我:穿黃邊黑袍的是香港高等法院上訴庭的法官,著紅袍的是高等法院原訟庭的法官,穿紫邊黑袍的是區域法院的法官,他們都戴長假發;而香港最高審級——終審法院和最基層的裁判法院的法官都是穿凈色黑袍但不戴假發。至于資深大律師,他們也穿凈色黑袍,平時開庭戴普通假發,在典禮上會戴長假發。
李國能的檢閱由兩人陪同,儀仗隊長手舉佩劍開道,典禮官肩扛權杖,一路跟隨。整個過程,香港警察風笛隊均有伴奏。除了鼓點聲外,音樂并不激昂,是轉折、抒情的蘇格蘭風格。其實,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這支警察風笛隊,他們不但動靜大,衣著還特別鮮艷,藍色蓓蕾帽、白色上衣、大紅色的格子紋褲,最絕的是帽子上豎立著一根小旗桿,旗桿上藍色的繡有徽標的小旗不時隨海風飛舞。
在觀看檢閱的過程中,我發現香港警察儀仗隊與內地相比有兩點不同:一是儀仗隊長并不高大英俊,不但有點年紀,個頭也不高,比首席法官還矮了半個頭。在內地。儀仗隊長一律高大威猛,似乎只有這樣才能代表國家、民族、地區、部門……形象,但恰恰忘了會把身邊的要員反襯得相形見絀。二是隊員也不追求整齊劃一,身高還是略有參差,有的還戴著框架眼鏡。我想,香港在職警員3萬多,不至于挑不出幾十個身材整齊劃一的隊員,可能是覺得沒有必要吧。
檢閱儀式結束后,600多位來賓悉數進入大會堂一樓就坐,靜待演講開始,會議廳座無虛席。大約5點50分,參加典禮的司法人員按編排的座位次序。從會議廳右邊側門依次入場。司法人員前后分8排就坐,李國能坐在第一排最中間的位子。待他們全部落座,一個未露面的女聲宣布儀式開始。第一項議程,猜猜是什么?
“請起立,奏國歌”。在這樣的場合聽見國歌,我的心頭十分溫暖。看著臺上和身邊不少金發碧眼的洋人象我一樣,神情肅穆地聆聽著《義勇軍進行曲》,我猛然感受到了“主權”這個詞的沉甸甸的份量。
接下來,演講開始。禮堂上空掛有兩臺大屏幕來播放現場實況,來賓可以清楚地看見演講人的動作和表情,同時大屏幕上還提供演講詞翻譯字幕(英文演講者中文字幕,反之亦然)。首先開始演講的是首席法官李國能。他首先簡單回顧了回歸十年來終審法院的工作,認為終審法院在建立最終上訴法院的地位方面取得了理想的進展。但目前有個困難,就是辦公地點太過擁擠。他說,他已經建議政府,待立法會遷往添馬艦后,終審法院搬進立法會現址。“立法會辦公大樓的前身本為最高法院,且能提供足夠的空間,因此,終審法院遷往該址實為合宜。本人深信我們的建議,將會獲得有關當局的積極考慮”,首席法官如是說。隨后,他強調了法院司法覆核的重要性,說司法覆核已經是香港法律體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并且重塑了法律環境。許多司法覆核案件的法庭判決,不但對行政事務的運作影響重大,更會對香港社會所面對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問題引發重大影響。不過,我們不應以負面的態度將司法覆核看成是施政的障礙,相反應將之視為法治社會良好管治的重要基礎。另外,他還談到了正在進行中的民事司法制度改革及調解推進的努力。最后,他代表全體司法人員表示會一如往昔,克盡厥職,不負大眾的期望。
第二個演講的是律政司長黃仁龍。我差點沒能認出他來,因為他今天戴著長假發,被遮掉了半張臉。其實他就緊挨著李國能右邊就坐,即使認不出也應該能猜到。
黃仁龍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高材生,雖然出身寒微,但自幼就發奮圖強。中學他考入香港名校皇仁書院,畢業時又以優異成績獲得“菲臘親王獎學金”資助,負笈海外終有所成。回港后,他跟隨當時的“御用大律師”李國能學習,是李國能的“關門弟子”。成為私人執業大律師18年來,黃仁龍業務廣泛,處理的訴訟案件為數不少,尤其擅長涉及憲法、行政法和財產法的案件,他給業內同行留下了勤奮、踏實、穩健的印象。2002年,黃仁龍因成績顯著,獲委為資深大律師。2005年,中央政府根據行政長官曾蔭權的提議任命黃仁龍為律政司司長,他由此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律政司司長。
黃仁龍說,今年7月1日我們將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現在世界各地人士對“一國兩制”是否可行。已絕無疑問。我們當前的挑戰,是讓“一國兩制”不單為香港特區,也為內地更完善地運作。為此我們會與內地增進彼此的了解,尊重、包容對方獨特的制度。這段開場白,他說得擲地有聲,我也深受感觸,內心很是認同。
他接著說,過去的一年里,香港與內地在法律合作上取得重大進展。CEPA為香港律師拓展了內地法律服務市場,兩地簽署了相互執行民商事判決的安排。司法部在香港舉辦統一司法考試,158人參考,8人獲得通過。他鼓勵進一步的開放措施實施后,有更多人前去應考;他還鼓勵香港執業大律師邁出策略性的一步,以公民身份到內地代理案件,“去展示我們引以為榮的訴辯技巧”。他概括說,香港的成功,在于既是一個中國城市,又是一個國際都會;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語言共通,但同時又擁有與內地不一樣的普通法制度。維系與國際社會的聯系,對香港至關重要。今年9月,律政司將舉辦國際檢察官聯合會年會,屆時會有大約500名來自超過100個司法管轄區的檢察官出席會議。此后,他也談到了仲裁和調解。最后他說,法治是香港人牢不可破的信念,我們需要在不同層面珍而重之,竭力維護。法院、政府和法律界自然有責,然而如果廣大市民不共同參與維護,法治將淪為空談,我相信大家都會竭盡所能,朝著這個目標而努力。
我覺得他的演講真的很精彩,心想真不愧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律政司長。沒想到,接下來聽到的卻是對他的工作范疇的公開批評!
第三位演講者也是香港法律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大律師公會主席戴啟思(本文發稿時戴啟思的兩年任期已經屆滿。資深大律師袁國強當選新一屆大律師公會主席)。別看香港執業大律師(Barrister)的人數只有1000多人,遠遠少于執業律師(Solicitor)人數(5700余人),但論影響力,大律師公會主席絕對不在律師會會長之下。我列舉兩位前任主席為證:余若薇(1997-1999)。立法會美女議員,香港公民黨黨魁;梁家杰(2001-2003),現任立法會議員,目前的香港特首競選人。大律師公會主席就是他(她)們步入政壇的起點。
戴啟思。名字特中國味兒吧?其實他是英國人,英文名Philip Dykes,是回歸以來首位由外籍人士出任的大律師公會主席。1984年他從英國曼徹斯特來到香港律政署擔任政府律師,曾以法律專家的身份參加過中英談判。香港確定回歸后,政府高級公務員逐漸本地化。外籍官員前景日漸黯淡,戴啟思于是退出公職,1991年開始成為私人執業大律師,2005年擔任大律師公會主席。他素以敢想敢說著稱,上任僅兩個月就曾公開批評法律援助署申請援助手續煩瑣,支付律師酬金過低。今天,他同樣發揮了他的風格。
他首先說,司法制度正在變革,大律師職業也面臨著挑戰。為此本屆執委會已訂立要求拓展高級法律進修課程。雖然額外的培訓會增加不菲的成本,但這是大律師專業對其本身及對社會公眾的責任。接著,話鋒一轉:“在兩個法律專業面臨改變之時,我希望政府的法律服務也能同步前進。”他指出,雖然差不多所有在政府工作的律師均為合資格的大律師或律師,但他們是根據《律政人員條例》執業的律政人員,并非大律師公會或律師會的執業會員。在他看來,這是明顯不妥的,因為政府律師們享受了專業資格的好處,卻沒有承擔隨之而來的責任,包括在成為兩個專業團體的執業會員時,在財政上為兩個專業團體作貢獻而支持該專業發展的責任。他認為,若將政府律師納入法律專業團體中,讓他們不在團體外徘徊,律師的社群會更健康。這還沒完。更嚴厲的批評在后面。
他說,現在政府已經不缺律師為其提供專業服務了。但律政司仍然外聘部分無專業資格的人士擔任“非專業檢控官”。不合資格的人士在提供法律服務時,并不受任何專業守則規管。雖然這些非專業檢控官也要接受符合資格人士給予的培訓,但這種培訓并沒有得到哪個法律專業團體的核證。最起碼,律政司的這一做法違反了聯合國1990年通過的《聯合國檢控人員角色指引》(UN Guidelines on the Role of Prosecutors)。他說,請聽聽“非專業牙科”或“非專業外科”的概念,是不是很嚇人?
我不禁暗暗嘆服。這實在是嚴厲的批評,要知道律政司長可是特區政府第四高官!在這樣重大、公開的場合,批評得如此不留情面,香港人的監督意識和法治精神可見一斑。香港政府官員雖然薪水高,但這官不見得好當呢。無數雙眼睛的注視,方方面面的監督,哪里還敢枉法瀆職?起碼沒那么容易得逞,更不可能肆意妄為。
兩天后。我在香港《信報》上讀到了律政司法律政策專員區義國的署名文章:《法庭檢控主任和政府律師》。文章說,律政司已就聘用非專業檢控主任一事一再申明立場,本司的首要責任是在裁判法院為市民提供最高素質的檢控服務,在這方面本司的檢控主任是十分稱職的。目前,法庭檢控主任為香港警務處、廉政公署、香港海關等23個執法機構進行檢控,他們的水平之高前所未有,他們中的48%已經取得執業大律師資格或持有法律學位。近年來,有10名前任法庭檢控主任獲委任為裁判官,17名成為政府律師,35名加入了法律專業。針對“不受專業守則規管”之說,文章回應:本司所有檢控人員,不論職級,均需達到相同標準。本司發出的《檢控政策及常規》不但適用于政府律師,同樣適用于檢控主任。與香港大律師公會的行為守則或律師會的《香港律師專業操守指引》相比,這份《檢控政策及常規》一樣完備,甚至更加完備。
由此可見。雖然你是民,我是官,但你的批評我是很重視的。既然你是公開批評,那我也鄭重其事地在公開媒體上作出回應和解釋,孰是孰非老百姓也有個判斷的基礎。這樣的處理方法,我認為比私下去搞協調、做工作要好得多。所謂和諧,絕不應該是一團和氣表面下的矛盾重重。
最后一個演講者是香港律師會會長羅志力,他主要強調了政府正在檢討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性。他回憶起幾十年前當見習律師時,有一次協助處理了一件交通事故索賠案。案件處理到最后,死者的妻子說:我不是要金錢,我要的是我的丈夫。事隔幾十年,他依然能感覺到當事人的悲痛。他說,除了給予當事人一定的物質賠償外,法律也愛莫能助,但律師可以有所作為。律師處理案件的態度對當事人的情緒有一定的影響。甚至能給予有限度的安慰。他的演講內容不長,但我感受到了一位資深律師的司法良心。
今天的典禮給我留下最后一個深刻印象,是全體來賓起立目送司法人員們退場。當演講結束時,沒有誰號令,所有來賓不論老幼,自動起立目送法官們依次離開。160多位司法人員的退場足足用了三分鐘,這三分鐘,沒有一個來賓搶先離場,也沒有人交談喧嘩,大家就這樣安靜地站在原地,直到最后一位司法人員的身影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