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至少1億疼痛病人
《文匯報》報道:繼呼吸、脈搏、體溫和血壓之后,疼痛已被醫學界定義為“人類第五大生命指征”。劇烈或長時間的疼痛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也是造成勞動能力低下和生活質量下降的最普遍、最直接的因素。數據顯示,我國每三個門診病人中,就有兩個是伴有各種疼痛病癥或癥狀的病人,估計目前全國至少有1億疼痛病人,其中以女性患者為多,約占六成。
迷戀巧克力可能源于體內某種菌群
《三聯生活周刊》報道:對巧克力的迷戀也許不僅是一種心理需求,而是源自生理的必然。這是瑞士洛桑雀巢研究中心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宣布的研究結果。在對11名每天無巧克力不歡的超級巧克力迷和11名面對任何一種巧克力都無動于衷的“怪人”的血液、尿液和其他新陳代謝產物進行分析后,研究者發現,盡管這些人攝入的飲食完全一致,但排出的化學物質卻有10多種存在顯著差異。研究者指出,這些化學成分是不同細菌作用的副產物,由此推斷,喜好巧克力的人胃腸道內可能含有大量能夠激發人們對巧克力食欲的菌群,從而令人對巧克力的美味難以抗拒。
新型基因避孕藥有望10年內問世
《深圳特區報》報道:美國科學家正在利用核糖核酸(RNA)的干擾機制研制一種全新的“基因避孕藥”。科學家表示,這種新型避孕藥將可以避免目前使用的傳統口服避孕藥所帶來的多種副作用,它有望在10年內問世。為了對基本理論進行驗證,科學家首先培育了一批ZP3基因遭到破壞的小老鼠。結果這些老鼠發育健康,但根本無法繁殖后代。在進一步的試驗中,科學家發現他們可以利用核糖核酸干擾機制,暫時使人類細胞中的ZP3基因的95%的活動性受到干擾。
體重指數超過45平均減少13年壽命
《新聞晨報》報道:人們通常認為吸煙有害健康,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肥胖的威脅似乎更大。英國“預見”組織一份研究報告表明,過度肥胖使人平均減少13年壽命。科學家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體重指數(BMI)來衡量個體是否肥胖。體重指數超過30即被視為肥胖。盡管有人質疑這種計算體重與身高比例的方法不夠精確,但體重指數仍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肥胖測量方法。英國《每日郵報》援引研究內容報道,研究發現,體重指數超過30會平均減少9年壽命,超過45則會使壽命平均減少13年。
經常外出就餐記憶力衰退快
《信息時報》報道:不少年輕人自認記性差,卻普遍把原因歸結于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等,但一項調查指出,經常外出用膳的人,自認為記憶力衰退的情況較吃“住家飯”的人多!香港記憶學總會于今年4月至9月期間,訪問了2289名6歲至73歲的市民,九成是以面對面形式接受問卷調查,其余一成則填寫網上問卷。約四成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差,56%認為沒大改變,約4%認為記憶力有改善。自認記憶力有改善的受訪者中,超過41%一天三餐都在家中進食,近35%每天食兩頓“住家飯”;而自認記性越來越差的受訪者當中,76.5%每天至少一餐外出用膳,三分之一每天至少兩餐是外出用膳。該會認為,結果顯示外出用膳會令記憶力減退。負責該項調查的專家稱,調查數據顯示,記憶力的好壞,快樂與否具有決定性,其次為身體狀況和睡眠時間。因為壓力引起的皮質醇會損害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區,而經常感到快樂會確保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處于一定水平,提升記憶力。
現代生活方式使人肥胖
《新聞晨報》報道:英國研究肥胖課題的專家指出,肥胖不是個人的過錯,它是現代生活方式導致的惡果。政府必須采取進一步的行動,阻止社會“夢游般地”走入健康危機。一個由英國衛生部贊助、250多名專家參與的課題組,在對肥胖問題進行了兩年多的研究后,發表了一份題為《深謀遠慮》的報告。報告指出,在技術革命突飛猛進的同時,人們的體重也不可抑制地迅速增長,這是因為我們身體的生物狀態與其所處的環境不相協調。為此,《深謀遠慮》指出,政府應該加大參與力度,以推動社會發生更大規模和更深刻的變化。
荷蘭心理學家提出幸福不對稱論
新華網報道:人們渴望幸福,往往又缺乏幸福感,這是為什么呢?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心理學教授尼科·弗里達日前提出“幸福不對稱論”。他認為,即便引起愉快感覺的環境一直存在,這種感覺也很容易消散。然而,消極的情緒卻會伴隨著環境而持續存在。就是說,人類很容易適應快樂,卻永遠不能習慣悲哀。西班牙《趣味》雜志援引弗里達的話說,情感是不對稱的。積極情緒較之消極情緒強度弱,且持續時間短。快樂、幸福和迷醉的感受會變得乏味、蒼白。不對稱論認為,如果從前曾讓我們沉迷并帶來快樂的事情不斷重復,就會變得乏味,但消極的情緒卻不會如此。在人的一生中,有些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但很多專家認為,歷經艱難險阻有助于最終獲得幸福。在困難面前,人的大腦會進入一個蓄勢待發的停滯階段。人們需要經過歷練使人格成形。有時,后退是為了進步。雖然會經歷痛苦,但直面困難的人最終要比逃避的人更加幸福。只有經歷過艱難險阻的人才相信幸福。
80歲老年人老年性癡呆發病率將近一半
《沈陽日報》報道:“人老了不一定糊涂,但老犯糊涂可能是病。”北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秦斌接受記者專訪時說,老年人出現一些“糊涂”行為時應警惕老年性癡呆。老年性癡呆中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表現為逐漸發生記憶、理解、判斷等智能全面減退,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日益降低,隨著病情進展,逐漸生活不能自理。老年性癡呆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60歲以上老年人發病率為1%至2%,年齡每增長5歲,發病率增加一倍,80歲的老年人發病率將近50%。
有些人貪吃可能與基因有關
《南方都市報》報道:有些人適量進食即可得到滿足,而有些人卻需大吃特吃后才能感到愉悅。美國科學家研究結果表明,有些人貪吃可能與基因有關。研究人員希望可以據此研究出治療肥胖的新療法和藥物。研究小組說,人類約半數擁有兩個A2基因,他們進食適量即可感受到滿足和愉悅。另有近半數人擁有一個A1基因和一個A2基因,他們需要消耗更多食物才能得到和前者同樣的感受。而同時擁有兩個A1基因的人很少見。參與研究的科學家珍妮弗唐普勒接受路透社電話采訪時說:“實驗發現,擁有A1基因并且肥胖的人比其他人為獲得食物付出的努力多一倍。”
神奇基因可防御癌癥、延長壽命
《新聞晚報》報道:衰老和疾病一直是困擾人類生命的惡魔,也是眾多科學家想要攻克的堡壘。現在美國科學家傳來了好消息。他們已經通過實驗鎖定了一組線蟲基因,這組基因具有防御癌癥和延長壽命的雙重功效。目前科學家們正試圖在人體內尋找類似功用的基因。由于線蟲的不少已知基因都可在人體內找到對應基因,他們希望通過研究能更好地幫助人們理解人體衰老和患癌的過程。科學家們希望,一旦開發出一種藥物能夠模仿這組基因的作用,便能夠幫助人們對抗癌癥,并且活得更加長久。
低音男性更易吸引女性
《深圳商報》報道:加拿大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說,擁有低沉嗓音的男性通常比嗓音高的男性擁有更多子孫。研究發現,嗓音較為低沉的男性繁殖能力較強,擁有更多子孫后代。女性更容易被嗓音低沉的男性吸引,認為他們更成熟、健康,比嗓音高的男性更加陽剛;而男性則更喜歡嗓音高的女性,認為她們更有魅力、溫順,更有女人味而且聽起來更年輕。美國趣味科學網站報道說,這項最新研究可能有助于尋找人類進化以及擇偶的內在原因。
爭強好勝的人更容易得冠心病
《解放日報》報道:近年來有不少研究表明,冠心病與心理緊張有關。人如果長期、反復地處于緊張狀態中,容易患冠心病。美國心臟病專家把人的性格分為A、B兩種類型。具有A型性格的人經常動作匆忙,辦事節奏快,有時間緊迫感,爭強好勝,遇到困難也不退縮,對任何事情都有一種不滿足感。這類人往往雄心勃勃,脾氣急躁,性格外向。由于A型性格的人過于追求事業和成功,常常會忽視或無暇顧及個人的健康,他們不會享受生活的樂趣,不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常使自己整天處在緊張和壓力之中。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A型性格的人冠心病的發病率是B型性格者的兩倍。我國也有資料表明,A型性格患者占冠心病人數的七成。
高學歷事業有成人士更易患心理疾病
《衛生與生活報》報道:恐怖害怕對正常人來說是種有益的防御反應。這些害怕一般不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只有當害怕和現實危險不成比例,而且對生活工作造成嚴重影響時,我們才診斷為“恐怖癥”。恐怖癥和生活方式、生活節奏有關。和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一樣,在現代社會中恐怖癥發生率有明顯增加的勢頭。知識和信息的大量增加有時會伴生空虛和精神脆弱。專家研究顯示,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出生,擁有高學歷,已經踏入工作崗位,并且事業小有成就,在辦公室從事管理工作,工作認真、勤奮、有前途的人最容易得心理疾病。這個調查結果和一些發達國家的研究結果相似。
男女平均智力無明顯差異
《廣州日報》報道: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最聰明和最愚鈍的人群中,男子數量都是女性的兩倍。比較男女智力,由于難以計算機會不平等因素,而往往存在缺陷。但英國《泰晤士報》2007年10月23日報道,幾名英國心理專家聲稱解決了家庭背景影響,專門分析了2500多名有異性兄弟姐妹人士參加的智力測試結果。測試結果顯示,在平均智力水平方面,男女并無明顯差別。但在被測為最聰明的2%人群和最傻的2%人群中,男子人數均為女子的兩倍。《泰晤士報》提到一種理論,男子為在女性面前更具魅力,會盡量提升自己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