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化角度談腰背疼痛
我們的基因大概2萬~20萬年之間才發生一次變化,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身體和2萬年前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脫離了自然。從進化上來講,我們剛剛脫離了動物,脖子和腰就出現了問題,但是真正的脖子痛、腰痛大規模的流行還是在近100年來。由于工業社會機器的大量使用,我們放棄了接近自然動物的奔跑方式以刺激身體的內層肌肉,如長期騎自行車的人,腰痛的很少,因為騎車使腰部的肌肉得到了鍛煉。所以,生命在于運動,是十分科學的。
肌肉功能紊亂先于骨骼磨損
郭主任介紹說,財務人員、教師、文字工作者、平面設計、IT工作者、駕駛者等都屬于頸椎、腰椎病高發人群。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諸如腰椎間盤退變、第三橫突綜合征、小關節紊亂、肌筋膜炎等。經過近10年的臨床工作,他在不斷的總結中發現:肌肉的功能紊亂先于骨骼的磨損,是造成早期腰背疼痛的原因。這個階段如果不積極治療最終就會出現椎間盤和骨骼的病變,增加腰痛的治療難度。因此,他特別提醒讀者:如果你的頸椎、腰背疼痛,通過相關檢查沒有發現異常,而且超過兩周,疼痛沒有明顯的改善,那多數就是肌肉功能紊亂在作怪,這時就一定要到醫院及時就診。
“內層肌肉”掌舵關節活動
為什么肌肉功能紊亂也會出現頸椎或腰背疼痛?我們的脊柱是由7節頸椎、12節胸椎、5節腰椎構成,整體呈弧形,就像一個彈簧,這種構成讓我們用力時更容易承擔,其次以幫助我們獲得一個內在的穩定性。我們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也有著明確的分工,可將它們分為外層肌肉和內層肌肉。
能被我們看到的肌肉稱為外層肌肉,它的作用是給予我們力量和動力,人類在勞動、搬重東西時,要靠這些非常強健的肌肉發力,屬于“動力肌肉”;緊緊貼在椎骨關節周圍的肌肉是身體的內層肌肉,作用是負責保護和穩定關節,是為我們的關節活動“掌舵”的,屬于“局部穩定”的肌肉,雖并不強壯有力,但對椎骨起著很好的控制和保護作用。
用“提肛鍛煉”強化內層肌肉
郭主任介紹說,由他治療的上千個脖子痛的人往往是脖子根和后腦勺這個部位痛。早期脖子疼是因為內層肌肉鬧情緒,不工作,且內層肌肉不受大腦的直接管理,外層肌肉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但不能長時間地工作,因單靠外層肌肉撐不住脖子,所以感到背部很沉重并疼痛。因此要使內層肌肉得到鍛煉,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
他作了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的腰就像一棵樹,種在土地上,這塊土地就是我們常說的屁股。屁股有一塊肌肉,叫盆底肌肉,而且我們的五臟六腑也需要靠盆底肌肉支撐著,因此盆底肌肉非常重要。就相當于我們的腰種在盆底肌肉上,如果盆底肌肉像沙土,我們的腰就會有問題,有的人腰痛,實際上是盆底肌肉出了問題。提肛時在系腰帶的地方可以摸到一塊骨頭,沿著這塊骨頭向內下滑1厘米左右,如果提肛的時候會感到這地方的肌肉馬上變硬。每天練習提肛收腹60次,提肛收腹后應保持30秒以上時間,同時還要保持正常的呼吸頻率不要憋氣,科學的提肛,就會使盆底肌肉得到鍛煉。
保持正確姿勢是最好的預防
容易出現脖子痛、腰痛、肩痛、膝痛,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生活舒適、太穩定,再就是你的姿勢不正確。比如我們站姿正確時,脊柱處在中立位,我們的脊柱只靠內層肌肉收縮就可以保持穩定,而內層肌肉的特點就是可以長時間收縮并且不會疲勞,而如果長期處于低頭等不正確的姿勢,脊柱遠離中立的位置,脊柱周圍的韌帶等軟組織就會持續受力,長此以往,導致韌帶炎癥、外層肌肉過度緊張和勞損等情況。因此最后還要強調,要掌握正確的姿勢,坐有坐相,站有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