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女士呻吟著住進了醫院。在此之前,她已由家人陪同,去過大大小小好幾家醫院。她的病有些特別:主要是肛門上方巴掌大一塊兒和“下身”疼痛,尤其是后者癥狀更重。20多天來,不能下地站立、行走,終日臥床。睡覺也只能側著身子,若是翻身或仰臥,疼痛便更加厲害,更不用說與丈夫同枕共歡了。以前看過的醫生懷疑是肛旁膿腫、尾骨骨折或婦科疾病,但會陰部及臀部外表看不出任何異常,皮膚不紅也不腫,肛門指診、腰椎和骶尾骨X線照片、腰椎CT以及詳細的婦科檢查皆未發現異常。
診斷不明,就談不上對癥下藥,手術更無從談起。望著病人及家屬痛苦、焦急的面容,醫生冥思苦想,探索病因。最后,醫生決定給她做MRl,對軟組織分辨率較高,能夠清晰顯示椎間盤組織的位置、范圍以及與硬膜囊的關系。MRl顯示病人是巨大型腰椎間盤突出。
根據新發現,醫生又做了更為詳細的體格檢查,發現劉女士兩側大腿根部皮膚感覺比較遲鈍,肌肉力量也輕度減退。幾天后進行了手術,證實了術前診斷。從手術室回到病房,麻醉作用過去后,劉女士感到“下身”和臀部疼痛煙消云散。病人和家屬喜出望外。
腰椎間盤位于腰椎椎體之間,形狀類似小圓餅,中央的“餅餡”是膠狀的髓核,四周是堅韌而富有彈性的纖維環。椎體和椎間盤后方是由椎弓圍成的椎管,椎管的“內套”是貯滿腦液的硬膜囊,保護著其內的髓和馬尾神經。
由于勞損和老化,失去彈性,椎間盤髓核可突破它向外突出。腰椎間盤正后方堅韌的后縱韌帶,構成了堅強“防線”,兩側后方則比較薄弱,容易受到侵害,因而絕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都是向側后方突出。這里恰好是支配下肢的重要神經——坐骨神經的神經根必經之處。神經根受到壓迫,即發生無菌性炎癥,局部水腫、粘連,引起坐骨神經痛:一側腰痛,向大腿后方和小腿、足部放射,并感到麻木,皮膚感覺遲鈍。咳嗽時加重,平臥時減輕。
由于受力過大或韌帶退化嚴重等原因,腰椎間盤髓核也可能向正后方突出,引起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雖然此類型較為少見,但醫生對它還是相當熟悉的:它可同時壓迫兩側神經根,引起雙下肢疼痛、麻木和肌肉無力等癥狀。當突出嚴重時,可壓迫后方硬膜內的馬尾神經,引起兩下肢癱瘓,大小便失控。但引起如此嚴重的“下身”疼痛,以致掩蓋了下降癥狀,卻極少見到,難怪開始沒想到是它作祟。
一般而言,腰椎CT檢查可以相當清楚地顯示突出的椎間盤。但在少數情況下,也可能出現假陰性。劉女士雖然做過腰椎CT,但由于機器檔次較低,分辨力差,加上突出巨大,抵近椎板,與硬膜內組織對比不明,未能明確顯示腰椎間盤突出。
巨大的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向后壓迫硬脊膜囊,將分布于會陰部和骶尾部的少數馬尾神經頂壓于后方堅硬的椎板,引起水腫,張力增高,產生疼痛癥狀。而側翼的神經根,未受到侵害,所以沒有明顯的下肢疼痛、麻木癥狀。
一個疑竇重重的病例,在醫生的細心探尋下,終于水落石出,并很快解除了病人的痛苦。據《家庭醫學》
編輯 / 張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