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是治療疾病的武器,但各種藥物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哪怕是廣泛存在于普通食物中的各種維生素,只要過量使用,都能導致不良后果,甚至置人于死地。可見,藥物具有雙重性,既能治病又能致病。因此,如何合理使用藥物顯得至關重要。現將臨床用藥中易被人們忽視的問題介紹給大家。
一、不能停的藥許多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功能衰竭以及精神病等,目前尚無特效藥,用藥只能治其標而不能治其本,即用藥時癥狀可減輕,一旦停藥又會復發。這類疾病,大多需長期服藥治療,甚至要終生服藥,即使病情好轉,也不應自作主張,隨意停服。否則,會使癥狀像皮球一樣反彈得比服藥前更厲害。如高血壓病人服用心得安,突然停藥可導致血壓反跳,誘發心肌梗死和心絞痛。
二、立即停的藥有一些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目前并無特效藥,用藥目的并不是為了直接治療疾病,而是對機體的保護。這一類疾病一旦癥狀消失,即可立即停藥,長期使用,不僅是一種浪費,更重要的是會給肝臟增加負擔,甚至產生多種不良反應。對一些對癥治療藥物,如疼痛使用去痛片,發熱使用退燒藥,失眠使用安眠藥等,應在癥狀發作時使用,癥狀消失后就不可再用。
三、晚間停的藥不少藥物只宜在白天服用,晚上即應停服。如患有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夜間服用人參蜂王漿,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從而誘發血栓;高血壓病人夜間血壓自然下降,如晚上服降壓藥,可誘發體位性低血壓;氣管炎病人晚上用止咳藥,夜間痰液咳不出,反而加重氣喘。
四、緩慢停的藥有些疾病病情復雜,治愈后容易復發,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癲癇病、結核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某些慢性病等,這類疾病用藥治愈后,為鞏固療效,一般均需作一段時間的維持治療。以潰瘍為例,一次治愈后立即停藥,一年內復發率高達80%。故潰瘍病治愈后,仍需作2~4個月甚至一年半載的維持治療,方能停藥。特別是抗癲癇藥、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控制癥狀后不僅需作一段時間的維持治療,而且需要用逐漸遞減的方法停藥,否則會加重病情。因為這些藥物長期使用后,已經參與機體的新陳代謝,一旦突然停藥,機體短時間內很難調整過來。
五、及時停的藥:因一般藥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當用藥達到預期療效后應及時停藥。所謂“及時”,主要取決于疾病的療程。一般而言,急性疾病療程較短,而慢性疾病療程較長,用藥時間也長一些。任何疾病的藥物治療均應療程足夠,才能完全消除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因子,幫助和促進臟器功能的恢復,達到痊愈的目的。因此,為避免過早停藥導致病原微生物的復活與繁殖,也為避免過晚停藥導致毒副反應和耐藥性,疾病治愈后用藥1~2天即可停藥。
據《健康生活報》
編輯 / 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