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了!”我煩躁地甩甩頭,咬著哆嗦的嘴唇,躲進房間,不停地轉圈子。十分鐘后,我打開房門,平靜地說:“媽媽,再這樣下去,我會瘋掉的!我們分開住吧,明天我就幫你去租間房子。”
“我不會出去的。我老了,你就這樣踢開我?親戚叔伯們知道了,怎么看?都會說你沒良心的!”母親大聲抗議。
“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自己的日子自己過!”我無奈地搖搖頭。人言可畏,我早領教了。我曾那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可到頭來又得到了什么?活得更累!
母親從鄉下到城里來
和母親鬧僵不是我愿意的。母親長年在鄉鎮生活,是一個吃苦耐勞的人,但就是性格太過剛強和固執。也許就是因為性格的原因,父親才和母親離婚的。他們離婚后,我跟著父親在城里讀書,而母親待在鄉鎮繼續她辛勞的生活。
我大學畢業后留在城里工作,不久結了婚,母親就奔到城里來了。這也是我那些鄉下親戚叔伯一致的意見,說要跟著女兒進城享福。
我想,母親和我在一起,總比一個人在鄉下孤苦伶仃過日子強。辛勞了半輩子的母親也該跟著我享受天倫之樂了,盡管我對母親的感覺不是那么親切。這可能是我從小由奶奶撫養長大的緣故,和母親總是聚少離多,一年中,就只有寒暑假才會和母親待上一個星期。超過一星期,我們就無法相處,因為性格、習慣、觀念的差異,我們會吵架、鬧矛盾。記得小時候我常拿能不能和母親待夠一星期,來考驗自己的毅力,檢驗自己的孝心。
親生女兒,卻怕與母親在一起
看過《中國式離婚》的人,一定記得:城鎮和農村的思想是那么的不統一。長期生活在鄉下的母親,給我帶來很多生活中的煩惱。我們任何事都想不到一塊兒去,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很快,我們中間就出現了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
為了省水,母親永遠都開著水龍頭滴水,但卻常常因為人在外面,水溢出流滿一地;為了省電,炒菜做飯不開排風扇,我們下班回到家里,成了“抽油煙機”,嗆得直咳嗽;為了省錢,上超市專門挑那些處理價賣的蔬菜和水果……
剛開始,我和丈夫都能理解這種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于是好心地勸說母親:家里并不是很拮據,況且兒子的成長需要豐富的營養,不能為了省錢而不注重健康。可是,這些話永遠是耳邊風。“你們小時候不也是這么長大的嗎?有錢就能浪費?”母親不屑,也不改。我只有生氣,勸說,生氣,沉默。
母親在淳樸的鄉鎮生活,她不知道城里騙子騙術多如牛毛。有一天,我回家發現母親神情慌張,不敢面對我。我覺得不對勁,認真觀察她,才發現平時掛在耳朵上的金耳環不見了。盤問母親,她才吞吞吐吐說了原委:在街上碰到兩個人表演“押寶”,母親禁不住誘惑把身上的錢全部輸光了。對方還不停地鼓動:大姐,你再押一次,只要你贏了,這些錢全都是你的,不但可以扳本,還能把我們的錢賺去。三言兩語就讓母親將耳環給押上了,眨眼間,一對金耳環就裝進了騙子的腰包……明擺著的騙術伎倆,有初中文化的母親竟深信不疑。
這十年來,我們一直是勸說、講道理,母親依然我行我素。我實在想不出,母親怎么就這么頑固和執拗。十年了,我們的矛盾越積越深,我也越來越絕望,漸漸失去和母親一起生活的信心。現在的我脾氣越來越不好,暴躁,易怒。一看到母親,心里就如堵了塊石頭,眼里如進了沙子,一點也容不得。
我真的每天過得很累,還要強撐著!我不能跟別人說,否則別人會認為我大逆不道。我和母親的爭吵已在鄰里間傳開了。鄰居看我的眼神總是帶有指責:父母養育了你,母親再怎么錯,也不該和她吵啊!
分開住,希望在哪里
這天是母親節。孩子從學校回來時帶回一枝康乃馨,老師告訴他們送花給母親表示感恩。我心里也一動,吃完飯,對母親說,我想給你買個保險,年紀大了,難免有些病痛。
“不用買,還咒我病不成?花錢買個保險,我沒病,不是白送錢給保險公司了?”母親想都沒想就拒絕。
我極力忍著:“錢不是很多,一年就一千多一點。”
“一千多?別買別買,不如我去買××保健品,還可以得到股份!”
“什么股份?什么保健品?你瞞我什么了?”我馬上警覺。
“人家都說這個公司的保健品最好,給我們上課的老師都說很容易發財,要我們去買,也叫親戚朋友買,還可以分股……”
原來這就是前幾天聽辦公室同事說的“傳銷公司”,那個所謂的公司根本是子虛烏有,不知從哪里弄到國外的資料,專騙一些沒有辨別力的人。母親就是其中一分子。
我實在受不了了,于是出現本文開頭的一幕。
“媽媽,你為什么對外婆那么兇?”兒子輕輕地走到我面前。我一聽,眼淚就掉下來了。十年了,我每次都警告自己要忍住忍住,不要發脾氣,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訓斥母親。丈夫經常是看情形不對,就趕緊帶兒子出去散步。有一年除夕夜,丈夫還帶著兒子,在空曠無人的大街上溜達,遲遲不敢回家。可是,我實在不能對母親的種種行為視而不見……
和母親分開住,這是我能想到的解決矛盾的唯一方法。眼不見為凈,隔三差五去看看,可能我們的矛盾還沒有這么多,感情可能還會更親近。可是母親一直抵制:這不是讓家鄉人看笑話嗎?我還想過送母親去敬老院,那兒有相同年紀的人一起聊天,一起活動,生活豐富而充實。母親一聽,瞪著眼睛跟我吼:敬老院?那是沒兒沒女的孤寡老人才去的地方!
我實在困惑:這種日子什么時候才是盡頭?
點評: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講究孝道,所以,以親近的方式贍養老人是很典型的做法。但如今的時代和以前不同了,年輕的一代越來越講個性,工作壓力已經很大了,職場上有很多不得已、不如意,所以很盼望在工作之外,能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尤其是面對自己家人的時候。于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很容易產生矛盾。
人的個性、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是在長期的生活經歷中不斷被強化而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心理學中有理論說,3~6歲時人的性格已經有了一個最初的定型,而青春期之后,要改變性格就很難了。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往往是不同人、不同做法之間的不能相容,也談不上對錯。如果兒女能寬容父母,或父母能寬容兒女,矛盾也就沒了。不過,就心理和行為被強化的時間上看,父母年齡大,自然改變更困難,而且中國傳統的父母權威的心理,也傾向于兒女順服父母。因此,故事的主人公要求母親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完全聽從自己(即使她的話是正確的)就相當困難了。
所以,當你希望接年邁的父母來家長期同住,你應該問自己是否已經做好了包容他們的心理準備:如果父母把你的家當成他們自己的家,完全不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甚至掌控了你的家,你能不能夠接受?如果能,就沒問題;如果不能,就不要輕易這么做,免得本來是一份關心最終成為雙方的不愉快。給他們買或租個房子住在附近,或者繼續辛苦點,經常去看看他們,也比住在一起但相互看著不順眼、成天慪氣要強。至少在決定長住之前,先接他們過來試著同住一段時間,看看是否能比較和諧地相處。
(點評者: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葉斌副教授)
據《家庭醫生》
編輯 / 張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