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小張與丈夫因為“第三者”問題長期鬧架,心情十分苦惱,常感胸悶肋痛、脘腹脹滿、失眠多夢、食欲不振??瘁t生后進行藥物治療,一個月仍無療效。丈夫對她的病不但不聞不問,反而反唇相譏,為此她舊病未愈又添“心病”。心理醫生耐心對其丈夫進行細致的思想工作,終于說服他回心轉意,答應協助治療。醫生仍用原藥治療,半月后小張竟然精神煥發,完全康復。原來是她丈夫一改常態,主動認錯,并煎藥熬湯、端茶送水,百般體貼,這種心靈的安撫勝過了良藥。由此可見:心情精神因素對藥物的治療效果影響很大,有時甚至有決定性的作用。
心理醫生解釋說,藥物大多能產生兩種效應:一為藥物的生理效應,即藥物本身對機體的藥理作用。二為藥物的心理效應,它可通過其非生理作用,在病人的心理上產生良好的感覺,加速疾病的康復。積極的心理效應和良好的心情可增加藥物的生理效應,而消極的心理效應可削弱藥物的生理效應。
無數醫療實踐也反復證實:病人的心理和情緒嚴重影響藥效的發揮和疾病的康復,病人的心態情緒能強化或減小藥物的效力,特別表現在某些與精神因素有關聯的疾病,如心血管病、潰瘍病、精神心理性疾病及以精神癥狀為主的疾病,如神經衰弱、頭痛等。醫生在為病人診治和開藥時可適當地運用啟發和暗示療法,以使藥物發揮最大的藥理作用。但應掌握分寸,不可任意夸大,否則事與愿違。
據《大眾健康報》
編輯 / 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