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在生活中這也看不慣,那也不滿意,動不動就生氣、發脾氣、鬧情緒,是很不好的。它不僅消耗精力,影響身心健康,還說明你能力不夠,少謀寡斷,不善于處理問題,不能把事情辦好。然而,我們對任何事情的認識和態度,都不能一成不變絕對化,“生氣”也是這個道理。就是說,在多數的平常的情況下,不應生氣動怒,應保持好心情。但在特殊的時候和特殊問題面前,“偶爾生氣一次也是好事”。
先說說“偶爾生氣對健康的好處”。在福州倉山陽光新村,有一位92歲的高齡老人名叫陳志明。老人家至今滿面紅光、精神矍鑠,身體很好,原因是除了婚姻美滿、老伴體貼外,就是他自己善于養生。陳老的女兒介紹:“父親很少與人紅臉,但是偶爾也會發發火。”對于“生氣”,陳老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每個人對事情總有自己的觀點,有時對家長里短產生一些不滿也是正常的。所以“偶爾生氣一次也是好事”,這樣就可以把心里的不滿發泄出來,釋放一下心中的郁悶,身心輕松不少。當然,經常生氣則會傷肝損肺,對身體有害。就是說,任何事情過度了都是不好的。
再說說“偶爾生氣有利于聰明才智的發揮”?!皯嵟鲈娙恕?,氣出來的《陋室銘》就是一個例證。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寫的《陋室銘》全文81個字,字字珠璣。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篇名作是劉禹錫一氣之下揮筆寫成的。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劉禹錫中進士后,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順宗皇帝貶至安徽省和州當通判。按當時地方官府的規定,他本應住在衙門三間三廈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便多方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門,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到一間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劉禹錫覺得這縣官欺人太甚,氣不打一處來,于是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一文,并請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于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了朝野。
“偶爾生氣”,就是要少生氣,不能多生氣,更不能常生氣。但怒不可遏的時候,該生氣就生氣。生氣要從效果出發,有利于發泄不良情緒,或者有利于把事情辦好,并能帶來身體的健康的話,那就發發火,在“度”的范圍內生生氣。
據《中國老年報》
編輯 / 張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