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人體機能維持依賴于細胞的正常功能。細胞生存于體液中,體液正常的酸堿平衡是細胞維持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細胞生命活動中會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和一些堿性物質,但機體具有強大的酸堿緩沖體系,維持體液酸堿度(pH)在7.35~7.45,從而維持細胞、機體的正常功能。
體內酸堿物質的來源復雜
體內酸堿物質主要來源于細胞內物質代謝。機體攝入的糖、脂肪和蛋白質經機體利用、代謝后,最終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水結合生成碳酸,這是體內產生最多的酸性物質,稱為揮發酸。而蛋白質分解過程中產生的尿酸、硫酸、磷酸,糖酵解生成的乳酸、甘油酸,脂肪代謝產生的β-羥丁酸、乙酰乙酸,構成了固定酸,也是體內酸性物質的重要來源。體內堿性物質主要來源于氨基酸脫氨產生的氨以及蔬菜、水果等含有的有機酸鹽(檸檬酸鹽、果酸鹽和草酸鹽)的攝入。人體內酸性物質的生成量要遠遠大于堿性物質的生成量,而機體排泄酸的能力也大于堿的排泄能力。
機體的酸堿
平衡系統功能強大
機體的酸堿平衡系統包括:血液緩沖系統,肺臟、腎臟和組織細胞的調節。其中血液緩沖系統的反應最迅速,但作用較弱,持續時間較短;肺臟調節效能最大,30分鐘左右達到高峰;細胞緩沖能力雖較強,但3~4個小時才能發揮作用;而腎臟調節最慢,3~5天達到高峰,但對排出固定酸和保留堿性物質作用最大。
1.血液緩沖系統:包括碳酸氫鹽緩沖系統、磷酸鹽緩沖系統、血漿蛋白緩沖系統、血紅蛋白和氧合血紅蛋白緩沖系統。其中,碳酸氫鹽緩沖系統與血紅蛋白和氧合血紅蛋白緩沖系統最為重要,各占全血緩沖能力的35%。
2.肺臟調節:通過排出二氧化碳,減少體內揮發性酸的產生。
3.腎臟調節:通過回吸收堿性物質、排出固定酸,維持酸堿平衡。
4.細胞調節:通過細胞內外氫離子與鉀離子、碳酸氫離子與氯離子的交換,平衡體液的酸堿比例。
酸堿平衡紊亂必須迅速糾正
病理狀態下,機體的酸堿緩沖系統不能維持正常的體液酸堿平衡,稱之為酸堿平衡紊亂。如此時pH值仍能維持在7.35~7.45,稱為代償性酸堿平衡紊亂;pH值小于7.35稱為失代償性酸中毒,pH值大于7.45稱為失代償性堿中毒。無論是失代償性酸中毒,還是失代償性堿中毒,都必須迅速糾正,否則會危及生命。
食品不能引起
機體酸堿平衡失調
機體具有強大的酸堿緩沖調節功能,能夠維持體內酸堿平衡,使酸堿度波動在很小的范圍之內。另一方面,機體不同器官的酸堿水平是存在巨大差異的:胃液為強酸性,pH值在1.5~2;胰液是強堿性,pH值可達8.8;而小腸液的pH值在7.2~7.8;皮膚pH值4.7;唾液pH值7.1。
將人體體質片面分為酸性體質、堿性體質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我們每天攝入的食品,由于其糖、脂肪、蛋白質以及有機酸鹽含量不同,經機體代謝后產生的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的比例不同,但我們攝入的食品本身都是中性的。并且,機體有充分的能力緩沖生成的酸堿物質,維持體內酸堿平衡。任何食品,既不能引起機體酸堿平衡的失調,也不能將體內生成的酸性物質轉化為堿性物質。只有某些藥物才能中和酸性物質或促進體內酸性物質的排泄,從而影響酸堿平衡。過多攝入堿性物質,將降低胃液酸性,降低胃液殺菌和刺激胃蛋白酶分泌等功能,引起多種疾病。如果片面強調大量攝入蔬菜、水果,而攝入糖、脂肪、蛋白質過少,不僅可引起營養不良,而且將導致機體脂肪分解,反而會使酸性物質生成增多,甚至可引起代謝性酸中毒。所以說飲食均衡最重要。
小知識
1.代謝性酸中毒:主要原因是體內酸性物質產生增多,堿性物質喪失過多。常見原因:①嚴重腹瀉、腸道瘺管或腸道引流引起的堿性物質大量丟失。②腎臟疾病導致酸排泄和堿回吸收障礙。③缺氧時糖酵解增強引起的乳酸生成增多。④糖尿病、饑餓和酒精中毒引起脂肪分解增加,酮體(β-羥丁酸、乙酰乙酸)生成增加。⑤酸性藥物(阿司匹林、氯化銨、鹽酸精氨酸等)攝入過多。⑥高鉀血癥誘發細胞內酸性物質釋放增加。
2.呼吸性酸中毒:呼吸道阻塞、呼吸肌麻痹、肺部疾病和呼吸中樞病變導致二氧化碳排出障礙,體內揮發酸生成增多。
3.代謝性堿中毒:主要原因是酸性物質丟失過多和堿性藥物的大量使用。常見原因:①劇烈嘔吐和胃液引流。②應用利尿劑或患有醛固酮增多等內分泌疾病,引起腎臟排泄酸性物質過多。③醫源性應用堿性藥物過多。④低鉀血癥誘發細胞內堿性物質釋放增加。
4.呼吸性堿中毒:呼吸中樞病變、肺部疾病、低氧等引起的過度通氣,二氧化碳排出過多,體內揮發酸生成過少。
5.混合型酸堿平衡紊亂:上述4種酸堿平衡紊亂中的2~3種混合存在。
據《健康報》
編輯 / 張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