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老張的父親起床大便時,突然就癱瘓了,急送醫院被診斷為“腦出血”。醫生建議立即手術。拿著“手術同意書”,老張不知所措,簽字吧,醫生說手術中可能出現各種難以預見的風險,萬一出了什么差錯怎么辦?不簽字吧,父親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也沒有比手術更好的其他方法了。
怎么辦呢?簽,還是不簽?一向辦事果斷的老張,這會兒真是犯難了,恨不得請別人幫他拿主意。
其實,自己或親屬有過手術經歷的人都曾有老張這樣的感受。那么,碰到這種情況,明智的做法是什么呢?
什么是“手術同意書”
“手術同意書”是指手術前,由醫師向患者或家屬告知實施手術的相關情況,并由患者或家屬簽署同意手術的醫學文書,內容包括術前診斷、手術名稱、術中或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手術風險以及患者或家屬簽名、醫師簽名等。
什么人能簽署“手術同意書”
《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規定,“手術同意書”應當由患者本人簽署,但當患者因病無法簽字時,應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近親屬簽字。如果情況緊急,在法定代理人或近親屬無法及時簽字的情況下,可由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被授權的負責人簽字。若發生患者本人與親屬就是否簽署“手術同意書”意見不一致時,以患者本人意見為準。由于實施保護性醫療措施不宜向患者說明情況的,醫務人員應當將有關情況通知患者近親屬,由患者近親屬簽署同意書,并及時記錄44107485f0e4097b028b09960c80871a。
“手術同意書”有什么法律意義
依據《證據法》規定,在“手術同意書”的形式、來源、簽署程序和內容均合法的前提下,“手術同意書”是作為醫方對患者實施具有一定損害和醫療風險的手術的法律依據,也是醫方履行說明告知義務,患者和親屬行使其知情同意選擇權的書面證據。簽署“手術同意書”的意義有兩個:一是患者簽字后,表明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實施手術符合衛生法律法規的程序;二是患者簽字后,表明患者充分享有了知情權,已經知曉該醫療措施的損害及可能發生的意外和后果。
由此可見,“手術同意書”只是一種特殊的醫療契約,不具備合同的基本形式和內容要求,不是合同,因而不具有法定免責的效力,不能成為醫方推脫責任的依據。也就是說,因醫方的過錯造成患者損害的,即使簽署了“手術同意書”,也不能免掉醫方的法律責任。如果在“手術同意書”上列出了免除醫方過失責任的條款,則該條款是無效的。
簽署“手術同意書”時要注意什么
首先,患方對醫方應多一點寬容和理解。
“醫乃仁術”,醫務人員中的絕大多數都有一顆善良、正直的心,能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為患者擬訂的治療方案基本上是合理或最佳的選擇。讓患方簽署“手術同意書”,并不是醫方為了推卸責任而為之(也不可能推卸責任),而是讓患方依法享有知情同意選擇權。患方不用擔心簽署“手術同意書”后,出了意外,醫院就會不負責任了。
其次,在簽署過程中,患方應與醫方充分溝通后做出決定。
手術是一種特殊的治療手段,在給病人治療疾病時也造成了病人不同程度的身體創傷和痛苦,同時也包含著一定的風險,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患方選擇手術要謹慎,特別是重大手術,要盡可能知情并深思熟慮后,再做出明智的選擇。術前,患方應耐心詢問或打聽術前診斷及診斷依據、手術名稱、手術目的、手術可能達到的治療效果或改善程度。術中或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危險性的應對措施,可能出現的不良后果以及可供選擇的其他治療方法及其利弊,和不實施手術可能導致的后果等等。
最后,避免猶豫不決和過多的心理壓力。
簽署“手術同意書”時要避免猶豫不決,特別是危急重癥需要立即手術時,更應該果斷,以免延誤手術時機。另外,為了讓患方充分知情,并做出正確的選擇,醫生會把手術中和手術后可能出現的意外、風險、并發癥及其概率盡可能向患方交代清楚。在這些意外、風險、并發癥中,有的是必然的,有的只是一種可能性,有的甚至只是意外。因此,患者要正確對待,不要被“手術同意書”或醫生的風險告知所嚇倒,從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據《健康》
編輯 / 趙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