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9日晚,曾獲三次臺球斯諾克大師賽冠軍的保羅·亨特因內分泌腺瘤不治而去世,年僅27歲。他的早逝不僅給球迷帶來無限傷痛,也給世人帶來惋惜和哀思。
亨特于2005年3月在醫院檢查時發現自己結腸上長了6個囊腫,進一步的檢查證實他患了癌癥。經六個療程的化療,醫生告訴他癌細胞已經被消滅。癌癥治療獲成功,保羅·亨特期待重返賽場。然而,2006年10月,卻傳來了亨特因搶救無效逝世的噩耗。可以看出,保羅·亨特所患內分泌腺腫瘤惡性程度相當之高,從發現到死亡僅僅18個月,雖經過正規化療,仍不能阻止這個惡魔吞噬一個年輕運動員的生命。
那么內分泌腺瘤究竟是何方魔怪?怎么如此惡毒?
讓惡魔原形畢露
亨特所患內分泌腺腫瘤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聽說的“類癌”。類癌這個名字已經叫了一個世紀,1907年有醫生描述一組生長緩慢、低度惡性的腫瘤,給它起了這個名字,直到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中,才將許多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腫瘤統稱為“類癌”。后來越來越多的醫生對類癌的命名和歸類提出了疑問。有人建議用“神經內分泌腫瘤”來替代“類癌”這一名詞,以免給人以誤導。
類癌有什么特點
癌研究觀察發現,類癌同樣具有細胞遺傳物質DNA變異、異常增殖、釋放毒素、能夠轉移等惡性腫瘤的基本特征,所以類癌仍是癌。類癌分布相當廣泛,85%的類癌腫瘤發生于消化道,10%在肺部,胃腸道類癌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2%。
潛伏隱蔽難以診斷
胃腸道類癌常無特異性表現,隱蔽性極強,一向難以明確診斷。許多病例是在體檢、手術等情況下意外發現的。
保羅·亨特留給人們的教訓
●期望與壓力成正比,壓力與免疫力成反比,期望壓力越大,免疫力(免疫監護功能)越低,越無力監控細胞癌變。看看亨特的比賽安排,就會知道他的壓力有多大。
●保衛健康要學會偵察病情、發現癌情的蛛絲馬跡。類癌綜合征的癥狀有腹痛、腹瀉、皮膚潮紅、哮喘、紫紺、右側的心臟瓣膜性疾病等,應爭取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治病治癌務求根治,不可輕敵,更不可盲目樂觀于一時緩解,切勿中了病魔的緩“病”之計。
●手術切除仍是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最佳選擇,實在不能手術,再考慮其他綜合治療。
據《家庭保健報》
編輯 / 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