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心理學家把忘事分為“呆板”和“失誤”兩種類型,研究表明,通過主觀努力完全可以排除這類困擾。如有興趣不妨回憶一下近兩三個月中是否遇到過下面這些問題,從中判斷自己所屬的類型,然后再對癥施治,以勤補拙,提高行為水準。
1.丟失或遺忘物品。
2.走路磕絆、跌跤。
3.忘記關掉身邊電器用品的開關。
4.失手碰翻茶杯。
5.本來有個短信要回,可過了一會兒就忘了。
6.心猿意馬,想掃地卻拿起了雜志。
7.錯過了約會時間讓對方白等一場。
8.貿然吞咬熱食物燙了舌頭。
9.出門順路寄賀卡,回到家發現還在包里。
10.東張西望中端在手里的一杯咖啡灑了出來。
11.脖子上圍著圍巾還找圍巾。
12.說了不該說的話,事后懊悔。
13.掛斷電話后才想起還有該講的事沒講完。
14.身體與家具、門窗磕碰或被課桌磕了腿。
15.忘記了開會或商談的時間。
16.乘車坐過了站或提前下了車。
17.接完電話忘記了剛才手中正在辦的事。
18.打錯了電話。
19.忘記了他人囑托的事。
20.乘電梯走錯了樓層。
自測結果與對策:
奇數序號的現象屬記憶型錯誤,經歷過4項以上的為“忘事佬”,6項以上的為“大木瓜”。這類人口袋里要常備記事本以免自己忘事貽誤他人;案頭做好備忘錄隨時留下核對標記,以示提醒、自察,通過各種方式改變易忘事的毛病。
偶數序號的現象屬動作型錯誤,經歷過3項以上的為“忙亂者”,5項以上的為“冒失鬼”。這類人辦事過程中要手指、眼看、口出聲地逐一確認,著手一項工作之前不妨調整一下自己的呼吸節奏,久而久之可改掉慌亂的習慣。
據《農村醫藥報》
編輯 / 張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