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突出表現在對疾病的預防及健康體檢上。下面就體檢有關方面的問題做一介紹。
善待自己,從健康體檢開始
——訪武警總醫院健康醫學中心主任王春秋
文 / 梁海清
近幾年來,體檢已成為一種新風尚,說起到醫院做個體檢,人們的態度都比較積極,那么,體檢的真正意義以及人們對它認識的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看武警總醫院健康醫學中心王春秋主任怎么說。
記者(以下簡稱記):王主任,體檢已經“熱鬧”了好多年了,現在我國民眾健康體檢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
王主任(以下簡稱王):雖然現在來醫院做健康體檢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這只是局限在大、中城市,在小城鎮和農村地區,人們基本沒有體檢的意識。
一項有關國人體檢現狀的調查是這樣的:近兩年內有36.5%的人沒做過一次體檢。在體檢的人當中,只有25%的人是自己主動來體檢,其余是由單位組織集體來體檢的。在“為什么體檢”這個問題上,42.7%的人是關注自身健康,其余的人是因為單位組織體檢或是就業、征兵、升學等原因而體檢。說明目前即使在城市,主要還是被動體檢,多數國人未養成定期查體的習慣。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健康體檢的習慣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形成。我們還需加強健康體檢重要性的普及教育,使人們明白健康體檢的好處,提高人民的整體健康水平。
記:您有近30年從事保健工作的經驗,請談談健康體檢的意義?
王:一部機器(就說汽車吧)在投入使用之后,如果想要它運轉得好,使用壽命長一些,就要定期檢修和保養,這是人們都明白的道理。人體就如同一部功能最復雜、結構最微妙的機器,健康體檢就好比是檢修和保養,而體檢中心就好比是“檢修站”。
我們知道,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善狀態。最新調查顯示: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狀態)的只占5%,被診斷出患病(第二狀態)的占20%,而處于亞健康狀態(第三狀態)的竟高達75%,而中青年所占比例又高達80%。所謂亞健康是指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是個特殊階段,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轉化——恢復到健康狀態,也可以向壞的方向轉化——發展成為各種疾病。近幾年來,不少名人“過勞死”給人們敲響了警鐘。
體檢就是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一是可以知道是不是已處在臨界狀態了,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二是可以查出一些生活方式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三是能查出有沒有自我癥狀的一些慢性疾病,比如慢性腎損害等;四是可以篩查出早期腫瘤。在我們中心每年體檢的近三萬人當中,40歲以上的人,體檢后或多或少都有陽性結果,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不到10%;每年都會篩查出十幾例腫瘤,使他們得到盡早的治療。
記:聽說有一項研究成果是關于“健康投資的90%和10%的關系”,這是怎么回事?
王:每個人的身體就是自己的“健康銀行”,必須舍得投資和適時儲蓄。不能透支,不能出現負數。
美國經過20多年的研究發現了關于企業及個人健康投資的“秘密”:即90%和10%的關系。90%的個人和企業通過投資健康管理后,醫療費用降到原來的10%;10%的個人和企業未參加健康管理,醫療費用比參加健康管理高90%。在我們中國,研究衛生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一領域里的一條經濟規律,就是1元和10元的關系,健康投資1元,可以省去今后看病的10元。其實強調“治未病”,對待身體要有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的預防思想,我們的古人早已提出。《黃帝內經》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等到有病了再去醫院看病,就好比渴了才去鑿井,打起仗了才去造武器,說得多好啊。
據《養生大世界》
編輯 / 王翠萍
應該這樣去體檢
文/佚名
健康體檢必查項目
體檢應根據威脅人類健康的幾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癌癥等為起點,根據現有的檢測設備及體檢單位的要求來決定體檢內容,其最低限度不應少于如下項目。
X光 通過胸透或拍片以發現肺部的腫瘤、結核、炎癥等。每年為高中升學體檢,都能查出初發的肺結核病,因為結核病在全世界發病率有所回升,早發現早治療,可以減少擴散,同時也容易發現肺部腫瘤以及鄰近器官的病變。
B超 對腹腔實質臟器的檢查有時優于其他影像學的檢查,且簡便易行,能發現肝、膽、脾、胰腺、雙腎、膀胱、前列腺、子宮、附件等臟器的占位與某些其他病變,是必檢項目。
心電圖 能做到對心臟這個重要器官的某些器質性與功能性病變的診斷。
實驗室檢查
A.血液
血脂:血脂紊亂是心腦血管病的元兇,檢測血脂對于預防與治療現代人的代謝綜合征,有著指導意義。
血糖:是糖尿病的重要參考指標。
肝功:主要是檢查甲、乙、丙肝。
B.尿液
它不僅可以查出腎臟、泌尿系統的疾病,還可以間接檢出肝病、糖尿病等。
C.大便
大便的檢查很方便,遺憾的是一般的體檢組不檢,患者也怕麻煩。它可以得知像肝膽、腸道(如上消化道出血)及結腸癌等病變,是一項簡單易行的項目,不應丟棄。
體檢科室不應少于如下這些
內科 詢問病史以及心肺的物理診斷等。很多疾病可以通過簡單的詢問病史診斷出來,如潰瘍病、胃炎等。
外科 一般臨床醫師在寫住院病歷時,往往寫上“肛門生殖器未查”,但是作為體檢就應視為重點,可以發現睪丸、附睪、精索等疾患以及肛門周圍的痔瘡、肛瘺等等。骨關節、周身皮膚上的異常突起、淺表淋巴結更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婦科 除B超要查盆腔外,陰道常規檢查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直觀地發現陰道、宮頸的炎癥及占位病變等,有條件的還要進行分泌物的涂片培養。
乳腺科 根據近年乳腺疾病增多且年輕化的趨勢,對女士(個別男士)進行乳腺的檢查很有必要。有的體檢單位把它放到外科或婦科檢查,其實有條件最好是設專科。
五官科 眼、耳、鼻、喉、咽、口腔檢查均不可缺少。鼻咽癌早期沒有任何癥狀,體檢可以早發現;眼底是全身唯一可用肉眼直接觀察到末梢血管的部位,對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有著指導意義。切不可重視大科大臟器檢查而忽視小科。
檢查前應做哪些準備
空腹 生化檢查中的血脂、肝功等以及B超對膽囊的檢查,都需要空腹。如果自己知道膽囊有毛病,最好頭一天晚上也要禁食,以利于膽囊的充分暴露。
禁藥 檢查前一天最好不要吃降血脂的藥、點滴葡萄糖、用磺胺類抗生素等,因為它們能升高血液中尿酸的濃度,常被誤診為痛風陽性。
控制飲食 檢查前不要吃水果罐頭,不要飲酒及暴飲暴食等,這樣容易造成血糖升高、血脂紊亂的假象。如果趕上患病必須用藥,應對體檢醫師說明一下。
留尿 指晨尿,一般人理解為晨起后的第一次尿,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第一次尿是夜尿,它在膀胱留宿一夜,可能會有細菌滋生、血細胞改變,因此它不能正確反映尿中的真實情況。應在晨起將第一次尿排出,過一兩個小時,再留取的尿才是晨尿。
憋尿 這是B超檢查膀胱、子宮、前列腺及其周圍器官的要求,一般是先做B超,然后再驗尿。
不要化妝 如果你有貧血,卻在口唇上涂抹口紅,醫生容易誤診。不要戴首飾項鏈,兜里不要有金屬器物等,以利于X光等檢查。
心理準備 以一顆平常心走進體檢站,對血壓、心電圖等項目影響會小一些。
醫療機構要注意
1.作為醫生,不能認為是健康體檢而輕敵,要認真對待每一個體檢者,發現疑點窮追不舍。被檢者可以不認真,醫師卻不能放松。
2.不能加大醫生工作量,每日少于100人次為宜。內科醫生一天下來耳朵痛得要命,就是聽診器夾的,醫生的疲勞也會給診斷帶來麻煩。
3.主檢醫師要在體檢后對體檢有問題的受檢者及時做一些答疑解惑。
4.對醫療設備的要求。
①測血壓最好不用電子血壓計。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電子血壓計檢測的誤差還是有的,提倡用毫米汞柱的血壓計。
②最好不用心電圖自動分析儀,自動分析儀受多種因素干擾,最容易做出異常診斷。可是現在有的醫療機構,已經找不到單導手動的心電圖機。那么心電醫師要增強對偽差的識別能力,做到不漏診,不誤診。
③檢驗報告單最好采用中文菜單輸出方式,使患者能看懂,也能減少醫師的解釋工作。
正確看待體檢單上的“異常”
體檢之后,許多人發現體檢單上的“陽性”記載,以為自己得了什么大病,于是憂心忡忡。有的人亂投醫,花去很多錢,最后不了了之。因為體檢單上的檢查結果,往往是客觀的描述所見,提供給臨床醫師參考,是否有病,需不需要治療,都得聽臨床醫師的。在此對受檢者最容易疑惑的地方做一簡要的提示,僅供參考。
●看不懂的化驗單要問醫生
許多醫院都添置了檢驗自動分析儀,檢驗結果都是一長串沒有漢字的報告單,即使有漢字,對于非專業人員也是很難理解的術語。有的項目后邊標有正常參考值以及↓↑提示“不正常”,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正常值是27~31Pg,而測得的數據是26.8,顯然只少了0.2,結果出現↓。有沒有意義呢?一般來講所謂的正常值,是根據大多數健康人測得的平均數,不能顧及個別現象,所以你的這項檢查很可能就是正常,或許其他因素所致,最好要結合臨床,請醫師做解答。有的人問,我的檢查怎么好幾項都不正常呢?除了真的有問題外許多化驗結果的得數,是由公式推導出來的,一個不“正常”其他的也就跟著不“正常”。如MCH是↓,那么MCHC也是↓。被檢者不必為此擔驚受怕,應向醫生詢問清楚。
●影像學報告不等于疾病診斷
比如腔隙性腦梗死或腦萎縮,有相當一部分反映的是正常人隨著年齡變化而出現的顱內生理性改變,而非疾病。如果對50歲以上的人群進行篩查,可以看到80%的影像中會呈現不同程度“腔梗和腦萎縮”。
對頸椎病的診斷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40歲以上的人進行檢查有80%的頸椎X線片上都會顯示有骨質增生性改變,在頸椎CT和MRI掃描上,與退行性病變有關的異常發生率更高。現代影像學技術為疾病診斷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必須承認,影像學診斷與臨床診斷是兩種不同范疇、不同性質的診斷。要正確對待影像診斷,聽臨床醫師的結論。
●要正確對待某些疾病
高血壓病被稱為第一殺手,就是因為它是動脈硬化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所以,如果血壓高,就要進行復查,如果三次均大于或等于140/90mmHg就可以定為高血壓病。
脂肪肝 有的體檢組脂肪肝的診斷高達受檢人數的1/5,一般都是B超做的診斷。實際上B超是不能做脂肪肝診斷的,因為脂肪肝是病理名稱,就只能憑(肝穿刺)病理檢查。如果是因為營養過剩(肥胖)引起的脂肪肝,除了B超影像學特點外,還應有血脂增高抑或肝功ALT(谷丙轉氨酶)增高,否則就不能診斷為脂肪肝。
子宮肌瘤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據資料統計,35歲以上婦女約有20%發生子宮肌瘤,但多數患者因肌瘤小、無癥狀,不能被發現,稍大一點的肌瘤都是在體檢時被B超發現。對肌瘤小于妊娠8周,無明顯癥狀或近絕經期婦女子宮小于妊娠12周大小,月經正常者可暫時觀察。堅持每3個月復查一次。一般在絕經后有的肌瘤可逐漸萎縮。在觀察期間發現肌瘤增大或癥狀明顯時,應考慮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癌變概率僅為十萬分之二十四,所以手術切除應慎重,藥物治療暫時還沒有特效藥。
據《健康生活報》
編輯 / 王翠萍
何時做健康體檢
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的專家們為您提供了一個定期健康體檢的清單。它一共涉及9個項目。這張清單會告訴您什么時候應該去做什么檢查。
1.牙齒檢查。從一歲起,每年至少做一次牙齒檢查。
2.視力檢查。從三歲起,第一次檢查視力,以后視情況每3~5年檢查一次。
3.血壓檢查。在您10歲的時候,應該做第一次血壓檢查,以后至少每兩年做一次。
4.宮頸涂片檢查。如果您是女性,在您18歲的時候(或者性行為以后)做第一次宮頸涂片檢查。以后每1~3年檢查一次。在獲得連續三次陰性結果后,檢查間隙可以延長。
5.膽固醇檢查。在您20歲的時候,做第一次血膽固醇檢查,以后每5年做一次。
6.乳房檢查。如果您是女性,在您40歲的時候,做第一次由醫生進行的乳房檢查。
7.前列腺檢查。如果您是男性,在您50歲的時候,做第一次前列腺檢查。注意,有些醫生希望您在40歲時就做。
8.乳房造影檢查。如果您是女性,在您50歲的時候,做第一次乳房造影檢查。注意,有些醫生希望您在40歲就做。
9.直腸鏡檢查。在您50歲的時候,開始做第一次直腸鏡檢查,以后每3~5年做一次。
專家建議:亞裔大腸癌發生率低,但胃癌發生率高,故此項宜改為做胃鏡檢查為宜。
(網摘)
編輯 / 王翠萍
B超檢查注意事項
文/周軍
為了能取得最好的超聲檢查效果,醫生常囑咐患者檢查前要禁食或憋尿。一般來說,以下情況需要禁食:①檢查胃腸道。胃腸道常含有大量氣體,人們吃飯時隨著吞咽食物將大量氣體一并送入胃腸道,另外某些食物在消化過程中也可產生較多的氣體,如牛奶、豆類等。這些氣體會干擾超聲波的通過,影響圖像的清晰度,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②檢查膽囊。膽囊的生理功能是儲存膽汁,正常情況下人進食脂肪類食物后膽囊就會收縮,排出膽汁。膽囊內膽汁減少后,B超檢查時就不容易看清楚膽囊壁上的病變。所以,大夫經常囑咐患者在做腹部超聲檢查前一天晚餐應進食清淡、低脂、不易產氣的食品,目的就是盡量減少胃腸道內的氣體,同時讓膽囊充分地充盈,最大限度地減少干擾因素,以獲取最佳圖像,提高診斷準確率。
同檢查膽囊一樣,憋尿充盈膀胱可使膀胱壁顯示得更清楚,憋尿不僅是為了檢查膀胱,由于子宮、卵巢、前列腺等臟器均位于膀胱后下方盆腔較低、較深的位置,其前上方被大量腸管覆蓋,超聲波很難穿透腸道的氣體到達這些臟器。而充滿尿液的膀胱可有效地推開占據盆腔的腸管,克服腸氣的干擾,并提升這些臟器的位置,使它們清楚地顯現出來。
因此,在我們未做好上述準備時,千萬不要勉強進行超聲檢查,這不光是為了節省檢查費用,最重要的是如果沒按要求做好準備,臟器的圖像不清,可能造成誤診、漏診,甚至延誤疾病的治療。
據《醫藥星期三》
編輯 / 張秀陽
測量血壓的注意事項
正常人血壓在一天里會有不同情況,不同精神狀況及不同姿勢血壓也不一樣,這些人為的因素影響,不是病態。所以,在測血壓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病人在測血壓前,先平靜坐片刻,使其精神安靜下來。
2.情緒緊張和激動之后不馬上測血壓。
3.劇烈運動之后和勞動之后不馬上測血壓。
4.測量時坐正,把上衣一側袖子脫下,不要卷起緊的衣袖,手臂平放,手心向上,上臂和心臟在同一水平位上,肌肉要放松。如果是臥位,也要使上臂和心臟處于同一水平位,不能過高或過低。
5.測血壓時精神不要緊張,不要屏住呼吸,因為屏住呼吸可使血壓升高。(網摘)
編輯 / 一迪
健康體檢別忽視五項禁忌
一忌采血時間太晚
體檢化驗要求早上7:30~8:30采空腹血,最遲不宜超過9:00。太晚會因為體內生理性內分泌激素的影響,使血糖值失真(雖仍為空腹)。所以受檢者應該盡早采血,不要輕易誤時。
二忌體檢前貿然停藥
采血要求空腹,但對慢性病患者服藥應區別對待。如高血壓病患者每日清晨服降壓藥,是保持血壓穩定所必需的,貿然停藥或推遲服藥會引起血壓驟升,發生危險。按常規服藥后再測血壓,體檢醫生也可對目前的降壓方案進行評價。服少量降壓藥對化驗的影響是輕微的,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高血壓病患者應在服完降壓藥后再來體檢。對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應在采血后及時服藥,不可因體檢而干擾常規治療。
三忌隨意舍棄檢查項目
體檢表內設定的檢查項目,既有反映身體健康狀況的基本項目,也包括一些針對惡性疾病和常見疾病的特殊檢查項目。有些檢查對疾病的早期發現有特殊意義。如肛門指診檢查,對四十歲以上受檢者直腸腫物的發現尤為重要。有的受檢者因怕麻煩或害羞,自動放棄該項檢查,若受檢者真有病變,自然也就失去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其后果不言而喻。
四忌忽略重要病史陳述
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體檢醫生判定受檢者健康現狀的重要參考依據,據此制定干預措施,對疾病的轉歸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有的受檢者抱著一種“考核”一下體檢醫生水平的心理,認為疾病只能靠查出來,不能靠說出來。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例如,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指導前,必須搞清楚其高血壓病的發病時間、治療過程、用藥情況等關鍵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進一步的治療意見,包括加減用藥劑量、調整用藥品種等,從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如受檢者記不住所服藥物的名稱,可以把藥盒帶來辨認。病史陳述要力爭做到客觀、準確,重要疾病不可遺漏。
五忌輕視體檢結論
體檢結論,是對受檢者健康狀況的概括和總結,是醫生根據各科體檢結果,經過綜合分析對受檢者開的健康處方,對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預防和治療疾病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些受檢者對體檢過程較為重視,卻忽視了體檢結論,沒有仔細閱讀和認真實施,使健康體檢失去了意義。(網摘)
編輯 / 一迪
中老年人體檢項目
測體重:因中老年人身體趨于肥胖,而肥胖又是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誘因。定期測體重和控制體重是預防以上疾病的有力措施。
測血壓:定期測血壓是早期發現高血壓病、動脈硬化最簡單的方法。通過測血壓可以了解動脈管壁的彈性強弱,及時發現疾病并得到及時的治療。40歲以后要經常測血壓,因為高血壓病的患病率自40歲開始增加,早期預防高血壓病和及時發現高血壓病對增進健康、延長壽命有著積極的作用。
胸部X線檢查:肺癌早期癥狀與肺及支氣管的炎癥有相同之處,容易被忽視或誤診,其死亡率很高。而手術治療早期肺癌可降低死亡率和延長存活時間。胸透是早期發現肺癌的重要檢查手段之一,因此,40歲以后每年應檢查一次。嗜煙者、有肺結核病史及與肺結核患者有密切接觸史者不可忽視胸透或拍片的檢查。
心電圖檢查:心電圖檢查是發現冠心病與心律不齊的可靠又簡單的方法。定期做心電圖檢查可以早期發現隱匿性冠心病,了解心肌缺血情況,積極預防和避免發生急性心肌梗死。
化驗血脂:高血脂與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進入中年后,有必要每年檢測一次血脂,特別是對經常有應酬在外用餐的人,及時發現疾病,并做相應的治療。
甲胎蛋白檢測:甲胎蛋白檢測對診斷早期原發性肝癌的準確率在80%~90%。肝癌好發于中年人,40歲以后每年應檢測甲胎蛋白一次,患有乙肝或慢性肝炎的患者則應半年檢測一次,以保平安。
眼底檢查:眼睛是發現許多疾病的窗口,檢查眼底可幫助早期發現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40歲以后每年應檢查眼底一次。對近期發現視物模糊、頭痛者,更需要檢查眼底。
尿液檢查:尿液檢查可早期發現腎臟疾病、糖尿病、尿路感染,而且尿液檢查還有助于確診腎動脈硬化。
B超檢查:可早期發現膽囊及腎臟結石、腹部各種腫瘤,便于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大便潛血試驗:可早期發現消化道疾患及癌癥。
肛門指檢:有助于發現直腸癌、前列腺癌、前列腺肥大等病癥。
其他項目的檢查:對B超、X線檢查仍不能確診需進一步檢查者,可進行CT、核磁共振等專項檢查。
(網摘)
編輯 / 王翠萍
男科體檢最好定期做
很多男人以為走進男科就是看性病,一般不會主動去男科做體檢,甚至有了“那方面”的問題也是自己偷偷摸摸地吃藥。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男科副主任醫師郭軍說,不要把男科檢查僅僅當成治療不育或性功能障礙,和女性定期做婦科檢查一樣,中年男性也需要至少一年做一次男科檢查,隨時監測生殖系統的健康,以便“有病治病,無病防病”。
其實,在男性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尿頻、尿急、遺精、血精、性生活不協調等情況,與其自己盲目擔心,不如大大方方地去做一次男科體檢。對準備做爸爸的男性來說,及時檢查精子的數量、活力,能夠放心地讓妻子受孕。而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性生活不協調,在體檢時和男科醫生聊聊天,也許就能打開“心結”。
郭醫生介紹,對不同年齡階段男科體檢有不同的檢查重點。在做體檢前要注意,最好提前一周向醫生咨詢最近服用的一些藥物,特別是增強性功能的藥物是否需要停服。受檢者最好在精液采集前3~5天避免同房,但不宜超過7天,同時應避免過于勞累。對于需要憋尿進行B超檢查的男性,可以在去醫院前先排空尿液,到醫院后再飲用500~1000毫升礦泉水。
相關鏈接
男性不同年齡檢查重點有差別
兒童及青春期:主要檢查有無包莖、外生殖器畸形等,隱睪、陰莖發育不全等,通過醫生觀察一般能被發現。
20~50歲:由于正處在性活動比較頻繁的年齡段,男性應開始注重性功能的觀測,如性功能減退、勃起功能障礙等。前列腺的檢查,看是否有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生育年齡的男性要注意精子的活力檢查。
包括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查,通過血液來檢查前列腺異常抗原、前列腺指診、B超。
50歲以上:建議做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查,應該每年查一次;B超1~2年做一次。(網摘)
編輯 / 王翠萍
女性體檢全接觸
學做一個聰明女人,首先就要學會保護自己,而定期的體檢,就是一張握在你自己手中的護身符。那么,女性體檢有哪些重要內容呢?
部位一:乳腺
常規檢查方法:觸診、X線或彩超
目的:篩查乳癌
乳腺檢查有助于及早發現可能出現的乳腺疾病。
乳腺癌主要發生于女性,是危害婦女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全世界每年約有120萬婦女患乳腺癌,有50萬婦女死于乳腺癌。2000年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發表的1992年到1998年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城市明顯高于農村,在某些大城市,它的發病率甚至已經占到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和發達國家相似。
提示:
1.大于20歲的婦女,每月自行檢查一次。
2.年齡在20~40歲的婦女,每三年接受醫生檢查一次。
3.大于40歲的女性,每年接受醫生檢查一次。
4.30~35歲的婦女,要有一次乳房X線的攝片,作為日后醫生檢查時的對照。
部位二:陰道
常規檢查方法:望診、內窺鏡、實驗室檢查
目的:治療陰道炎
陰道的檢查主要看外陰有無腫瘤、炎癥、尖銳濕疣之類;其次是陰道檢查,看看有無畸形、炎癥、白帶異常。陰道炎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白帶。正常的白帶應是無氣味、少量半透明或白色的略顯黏稠的分泌物。如果你發現自己內褲上的痕跡是微黃或綠色的膿性液體,或是血性白帶、淘米水樣白帶,并伴有腥臭或其他異味,這時就該配合醫生檢查,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提示:在女性體檢前的24小時內,可以清洗外陰,但不要沖洗陰道,即使陰道分泌物增多,有異味。當然,更不能因為臟或有異味而用高錳酸鉀或洗必泰等消毒液清洗。因為水或消毒液很容易把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沖掉,影響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
部位三:子宮
常規檢查方法:觸診、內窺鏡、實驗室檢查、彩超
目的:篩查宮頸癌和子宮肌瘤
在婦女的各種惡性腫瘤中,宮頸癌的發生率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位,且年輕患者近年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有80%的患者被確診時已發展為浸潤癌(即可擴散)。而宮頸的檢查就是要看一看有沒有宮頸炎癥、宮頸糜爛等。為了防止宮頸癌,還要做個防癌涂片檢查,也就是宮頸涂片細胞學檢查,這是目前推行最廣、最有成效的防止宮頸癌的方法。如果有問題,通過這種方法幾乎90%都能查出來。
子宮體的檢查包括子宮的大小、形態以及子宮的位置是否正常。有的女性是子宮后位,來月經時常常會有腰骶部疼痛的感覺,發生子宮脫垂的幾率也很大,像這種情況在體檢后醫生就會幫助給予糾正。此外,子宮體的檢查目的就是篩查子宮肌瘤,患有子宮肌瘤后,很多情況下是完全沒有癥狀的,所以要定時體檢才能發現。絕大多數女性的子宮肌瘤屬良性腫瘤,但隨著腫瘤的增長會引起不孕、陰道排液、小腹酸脹、貧血和月經不調等婦科病,嚴重影響女性生活質量。
提示:做子宮檢查時,如果有尿意,不要不好意思,一定要先去衛生間,否則膀胱充盈會直接影響檢查的效果。有些醫院的婦科體檢不包括宮頸涂片一項,可以提前向醫生說明。30歲以上的婦女,建議每年定期做這項檢查。如每年一次的宮頸涂片連續三次完全正常,可經醫生同意改為每兩年檢查一次。
部位四:卵巢
常規檢查方法:彩超
目的:篩查卵巢癌
卵巢癌是生長在女性盆腔內的一種惡性腫瘤,發病年齡分布最廣,七八十歲的高齡老太太,未婚或已婚的青年女性,甚至兒童和女嬰都在卵巢癌的罹患之列。可以說,卵巢癌的發生,不受任何年齡的限制,其死亡率居婦女生殖器官惡性腫瘤之首。但此疾病早期無任何癥狀,一般發現就是晚期。因此,女性應通過定期婦科體檢的方式進行腫瘤篩查。
提示:一年一次的卵巢彩超檢查,是早期發現卵巢癌的唯一方法。對于有婦科腫瘤家族史的女性,應當積極就卵巢進行體檢。
體檢備忘錄
1.女性體檢時間應安排在月經結束后3~10天內。如果是單位集體體檢,可向醫生聲明延期,或只做部分檢查(如乳腺、卵巢等)。
2.體檢時,有婦科病史的要攜帶過去的病歷。
3.體檢過程中,女性可就月經期間出現的問題、性生活中的問題等,向醫生進行詳細的闡述和咨詢。
4.體檢時應盡量放松,配合醫生檢查。對醫生而言,身體任何部位都只不過是人體構造的一部分,醫生所要做的就是檢查這一部分是否有疾病存在。如果女性在查體時過于緊張,有可能會影響檢查的效果。
(網摘)
編輯 / 一迪
女性體檢的“美國標準”
●有性生活的女性接受婦科體檢的規律是18歲以后每年做一次宮頸防癌檢查,如果連續三年沒有問題,可以每兩年檢查一次;
●40歲以后,每年要做一次乳腺造影;
●45歲后每年應該查一次腸鏡。
(網摘)
編輯 / 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