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于光遠是中宣部里最有錢的人,也是最不在乎錢的人。
他每個月都請科學處辦公室的一位服務員給他在上海的母親寄錢,他母親每次都在回信中說明收到了多少錢。回信中所說的錢數總是少于他所寄出的錢數,原來是被那位服務員偷偷克扣了。然而于光遠卻馬馬虎虎,竟從來沒有覺察。
這位服務員是個小偷,而且是個慣偷,偷過很多人的錢。一次作案時,他被抓獲了,并被起訴到法院。他供認說,偷于光遠的錢最多。法院開庭審理此案,通知于光遠作為證人出庭。可是于光遠在回答法官的詢問時,卻一問三不知,說不清楚他的錢是什么時候怎么被偷的,更說不清楚被偷了多少錢。他那副狼狽無奈的窘態,惹得法庭上下哄堂大笑。于光遠的這一軼事,在中宣部里很長時間都被傳為笑談。
于光遠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稿費多。上世紀五十年代,全國各地都學習他編寫的《政治常識讀本》和《經濟建設常識讀本》,印量極大。后來,他和蘇星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是當時全國唯一的一部政治經濟學讀本,印量也極大。他的稿費當然就特別多。稿費怎么用?那個時候時興的方式是交黨費。于光遠用稿費交了很多黨費,但也沒有全部交,他留下一部分,以便自己來支配。他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資助一些公益事業。中國人民大學的剪報公司,也就是今天的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最早就是于光遠出錢辦起來的。中宣部機關幼兒園、中宣部建游泳池,他都是資助人之一。
八十年代有人批判于光遠“向錢看”,其實他是贊成兩句話:既要“向前看”,也要“向錢看”;“向前看”是堅持方向,“向錢看”是重視生產,重視經濟效益。至于他自己,對錢可是從來不在乎的。
(孫家勤摘自《炎黃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