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中國有幾位學貫中西的文化巨人,錢鐘書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具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精通英、法、意、拉丁、西班牙等多國語言,學問淵博,在當代中國可謂首屈一指。錢鐘書這樣的一代才子是如何成就的?一方面,因為錢鐘書有著驚人的天賦;另一方面,這與他極其用功勤奮分不開。
“打出來”的用功
錢鐘書幼承家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是著名的學者和文豪。在錢老直接指導下,錢鐘書博讀群書,精于寫作,古文根底非常雄厚。進入學校后,他念的中學、大學及國外的高等學府全是第一流的。父親錢基博對錢鐘書影響之大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錢基博要錢鐘書在學堂放學后跟他念古文。據錢鐘韓(錢鐘書弟弟)回憶說,當他們兩人在東林小學讀書時,每天下午放學后,錢基博(時在無錫第三師范任教)就要他們去他辦公室自修或教讀古文,等到在校學生晚餐后,才帶鐘書和鐘韓兩兄弟回家。錢鐘書除學校規定的作業外,還得讀古文名著。
錢基博管教極嚴。據楊絳說,那年(1925年)他父親到北京清華大學任教,寒假沒有回家。鐘書寒假回家沒有嚴父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小說恣意閱讀。暑假他父親歸途阻塞,到天津改乘輪船,輾轉回家,假期已過了一半。他父親回家第一件事是命鐘書、鐘韓各做一篇文章。鐘韓的一篇頗受夸贊,鐘書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親氣得把他痛打了一頓。
這次“痛打一頓”,雖然沒有使錢鐘書“豁然開通”,但激發了他發憤用功。不過一兩年功夫便判若兩人。1927年,因桃塢中學停辦,他們返回無錫故里上輔仁中學,此時一因他父親耳提面命朝夕教誨,二因自己用功,作文大有進步。常為他父親口授代書,稍后代筆寫信,到最后為他父親捉刀寫文章。
橫掃清華圖書館
錢鐘書于1929年投考清華,外傳錢鐘書數學考零分,按例不得錄取,因他中英文特優,獲羅家倫校長破格錄取。這一說法,似合情合理,也很富傳奇性,但錢鐘書本人否認了外傳考0分之說。
清華藏書之富,在當時各大學來說是數一數二的。清華圖書館書庫、書架上的書,中外古今無不應有盡有。學生可以到書庫里去看書,左右逢源,輾轉相生,可免借還之勞。有人說:“此中樂趣,不可形容,恐怕只有饑鼠入太倉之樂仿佛似之。”上述這一段話,可以作為錢鐘書在清華的一個寫照。據同學回憶,錢鐘書是在校借書最多的一位。
寒夜苦讀煨雞蛋
1939年,錢鐘書為了要照顧老父,乃辭了西南聯大教職,決定到湖南安化藍田鎮的國立師范學院。
小鎮上“冗閑”是預料中事。在藍田的生活確實很單調。據友人說,錢鐘書除了教學任務外,整天埋頭讀書,足不出戶,一般上午習書,下午練字,臨寫草書,晚上則在油燈下看書。
據吳忠匡回憶說,他與錢鐘書在一起,苦志讀書,常在嚴冬夜。天寒,在室內用木炭盆生火取暖,至夜半用廢紙裹生雞蛋用水浸濕投入炭火,至蛋煨熟了取出人各一枚,充作宵夜,其樂融融。這是一幅寒士讀書圖苦中作樂的另一面,正如放翁所言“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在小鎮上冗閑,但對喜歡讀書的錢鐘書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錢鐘書從上海到藍田的旅途經歷及藍田小鎮的生活均彌足珍貴,這些經歷即為錢日后寫成了一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巨著——《圍城》。
(風中燭摘自《中國社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