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到了最新一期的《財富》雜志,上面公布了2006年全球500強公司名單,粗粗研究了一下,發現變化還真是挺大的。大家也都知道,《財富》500強是按照營業收入排名的,是名副其實的“大”公司,2006年排名第一的沃爾瑪的營業收入達到3511億美元,相當于整個中國GDP的13.6%,相當于印度GDP的45%,比很多小國家的GDP還要高,確實是“富可敵國”。
在最新的財富榜中,美國公司仍然占據了統治地位,有162家之多,幾乎占據了三分之一的份額。如果把財富500強的公司按照國別將營業收入全部加起來,美國也是毫無爭議地排在榜首,日本排在第2,德國第3,法國第4,英國第5,中國則已經上升到了第7位。而在10年前的1996年,中國還只能排在第16位。
過去的10年確實是中國經濟的黃金十年,中國的GDP在去年超越英國,名列全球第4,排在美、日、德三國之后。而在財富亞洲50強的前4名當中,除了第一名是豐田汽車之外,第2-4名均為中國企業。更重要的是,中國因素竟然也成了左右財富500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像巴黎百富勤銀行資深經濟學家Richard Iley所說的那樣:“美國作為全球的增長引擎的作用也許被夸大了。實際上,現在已經有了新的說法:如果中國需要你,你就會很好;如果中國開始制造你原來制造的東西,你就會有麻煩了。”例如,2006年的一些公司如CRH、Lafarge等建筑材料類的排名均至少向前進步了30名以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建筑業的強勁增長。
因此,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已經使得中國具備出現世界級公司的可能,畢竟像以色列那樣的小國不太可能一下子就出現那么多的大公司。今年,又有4家中國公司加入財富500強的行列,使得這個榜單中已經出現了24家中國公司。當然,這個數量仍然并不能令人滿意,因為中國GDP已經排全球第4,而財富500強僅僅排在第7,畢竟有些說不過去吧。而瑞士這么一個小國,國家總體GDP連全球前10名都排不上,而財富500強卻排在了中國之后,列第8名,像瑞士銀行、雀巢、ABB等公司均如雷貫耳。
再翻到中國公司的榜單里面,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除了像和記黃埔、怡和集團兩家香港公司之外,其他的公司幾乎無一例外地帶著“Sino”或者“China”的標志,了解中國國情的網友們都知道,這是國有企業的標志,而且往往還是中央直屬的國有企業,因為根據中國的公司注冊條例,要想在公司的名字前面帶上“中國”兩個字,一般都需要經過國務院批準才有可能。這些財富500強的中國內地公司,除了寶鋼、上海汽車等處于半競爭行業之外,其他公司基本上都處于壟斷行業,在中國并沒有真正經歷過殘酷的市場競爭。而我們翹首以盼的民營企業至今仍然徘徊在財富500強之外。這個財富500強的門檻到底有多高呢?2006年排在第500名的加拿大生產支線飛機的龐巴迪公司的營業收入為148.8億美元,看來確實是一個很高的門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進一步對國內企業開放原來還是壟斷的市場,不僅會有更多的中國公司進入財富500強,也會有民營公司進入這個榜單,也就不會出現這種一水的“國”字號的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