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是否會導致經濟活動和商業文化趨向標準化的單調狀態?
如果先不考慮全球化可能在其他領域(比如全球化有可能對各個國家、地區的政治、文化傳統的影響)引起的后果和爭論,這種趨勢似乎已經不可逆轉而得到一致性的支持。
但一些理性的商人通常會從自己的商業經驗出發,作出相反的選擇。一位長期接近日本工商界的朋友給我講述了這個群體的代表性和在中國大陸的從商心態。
這個企業家群體有的掌控著特大型企業集團,有的則掌握著一些中小型企業。在對企業的戰略上,他們以企業效益為第一追求,而不像中國的企業家,一味地貪大求全;在對企業的社會形象建設上,由于他們的企業基本上都過了品牌營造階段,一般不會將社會公益活動與商業活動混為一談。
這些企業家像所有跨國經營的一樣,有計劃地發展企業在當地商圈與社會生活中的適應能力,盡可能在當地社會中樹立和諧參與者的形象。
這其實是一個中國企業、日本企業或者其他的企業在跨國經營中都會遇到的“本土化”問題——這些企業的決策者首先會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不同的商業環境下開展業務,進而作出積極反應。不同的是,由于中日關系在近代史中的那一段悲劇,日本企業要得到中國大陸社會的認同會遭遇更多困難,正如同日本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普遍會遇到的問題一樣。
“共同的歷史記憶”使日本企業在中國的和諧之旅要經受更多考驗,因此,就像他們在歷史上做過的那樣,相對于其他國家,日本工商界,可能是對于中國國情和社會狀況研究最多的。這反過來成為他們在不利環境下贏得主動的積極因素。
與日本企業不同,美國企業在中國的表現是以一貫強勢著稱的,有時竟到了荒誕不經的地步。前不久,一家廣東的銀行被美國某銀行控股。該銀行組織中方員工培訓時竟然借用了趙本山的段子。
中方管理層被要求回答:把一只大象關進冰箱需要幾步?
這些老總級別的人物自然都敗下陣來。
美方人員訓導他們說:你只要告訴我打開冰箱門——把大象關進去——然后關上冰箱門就可以,至于冰箱里是否能容得下大象——那是我們高層要考慮的,不是你們考慮的問題!
這個故事其實反映了兩種文化的沖突和差異,西方商業文化是突出“程序控制”的,而東方的、尤其是中國的商業文化則依然是“人治”的反映。西方商業管理思想強調程序中的等級與權威,但西方企業家很難獲得東方企業家那種絕對的個人權威。在東方的企業家中,大老板在自己的企業中享有絕對權威,其地位是不可挑戰的,但在強勢競爭者面前,又缺乏必要的自信——這是長期存在的人格分裂現象。比如說在上面的故事中,中方管理層也是需要代表中方股東的利益的,而他們在培訓中的尷尬與困窘可見一斑。
客觀地講,美國金融機構的運作經驗及其在業界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但如此精心準備的“本土化忽悠”不免帶上了黑色幽默的色彩。
在嚴肅的金融機構進行的培訓活動中,中國“本山大叔”的牙喙竟成了“山姆大叔”用來洗腦的活教材。這給正在大規模與國際金融界深度擁抱的中國金融界人士上了“生動”的一課,其痛苦滋味和復雜內涵需要漫長的時間來消化,而世界恐怕不會留給中國人太多應對時間。